【书讯】新书 | 《何以为善:可持续社会创新案例集(第1辑)》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3-09-26 09:11 浏览量 137
1
内容简介
身处迅速变化的数字化时代,我们该如何理解层出不穷的社会创新项目?它们可持续地解决了社会问题吗?它们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内部运转吗?这些社会创新项目“新”在哪?它们是可比较的吗?它们是可学习的吗?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好奇,我们进行了探索,并写成了这本案例集。8个案例分别来自基金会、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我们使用“三A三力”模型来分析它们,试图系统化回答可持续社会创新的“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它不仅是一本呈现项目实践的案例集,更尝试通过标准化的分析,发展出一套社会创新方法论指南。
何以为善:可持续社会创新案例集(第1辑)
房莉杰 高雯雯 等 著
2023年9月出版
ISBN 978-7-5228-2319-5
2
作者简介
房莉杰,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政策专业硕士(MSP)教育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政策模式、卫生政策、养老服务、基层治理等。近几年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新形势下中国各社会主体的社会创新,及其对社会政策的理论价值。相关研究包括《寻找“座头鲸”:中国企业是如何进行社会创新的?》(合著)、《乡村可持续发展:四个民营企业的共享价值案例分析》(期刊论文)等。
高雯雯,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战略研发部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管理硕士。2012年加入友成基金会,负责社会创新相关理念、实践的研究工作,是参与友成“三A三力”系列标准的主力研发人员,以及团体标准《公益项目三A三力评估指南》的编写者之一。
3
目录
4
内容摘要
序一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社会创新案例集。
本案例集收集了和社会创新相关的8个案例,涉及的领域包括乡村教育、乡村妇女赋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社会应急等。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几乎每个案例都显示了社会议题的公共性、公平性和紧迫性;第二,不同案例所呈现的创新方案十分精彩,表明创新已经成为解决社会沉疴的最有效方式;第三,每个案例都清晰显示了从项目发心、到创新方案设计和迭代、再到行动转化的链条。我相信,对于所有正在尝试用社会创新的方式来改变世界的人,这本案例集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视角。
书中的所有案例都有统一的体例,这为阅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提供了方便。这本案例集最大的新意,是将“三A三力”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回答了“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在绝大多数大学编写的以教学为目的的案例分析中是缺失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案例分析中的这一点不同,看作案例写作中的一个难得的创新。通过阅读案例,我们不仅知道了案例发生的背景、发生的过程、发生的结果,我们还知道了案例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对于善于学习的人而言,它还告诉了我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所以,我认为,这本书除了是一本具有创新意义的案例集,它还可以被视作一本社会创新方法论的指南。
“三A三力”是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开发出来的一个评估和分析框架,我本人是这个框架的提出者。友成基金会之所以开发“三A三力”这个分析和评估框架,就是要解决在单一价值观的影响下,分析问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非此即彼的片面性,以尽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忽左忽右的问题。我们知道,价值观念会影响方法论,同时方法论也会影响价值观念。经过将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三A三力”就是一个新的方法论,它有助于人们建立一种更加整体、平衡和可持续的价值观。“三A三力”是一个自洽的完整的逻辑体系,表现在目标(Aim)上的始终如一(目标导向)、方法(Approach)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导向),以及行动(Action)上用结果来验证目标的一致性和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导向)。
“三A三力”看起来是一个新的分析和评估框架,但其中所遵循的原理却是伴随人类进化所形成的独特的心智模式。即,①人是一个有主动意愿改善自己生活状态的动物(Aim),②人相信通过采用最合适的方法可以实现自己的意愿(Approach),基于此,③人采取行动并在行动之后反思行动的有效性以改善方法(Action),此三者因果相续,就是人最基本的心智模式,也是人最基本的行为模式。但现代性所导致的单一性思维,不仅割裂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而且常常发生因果倒置以及目标和方法的异化。因此,基于心智模式开发而来的分析和评估框架,可以帮助组织和个人摆脱目前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在不忘最终目标的前提下(Aim-目标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pproach-问题导向),最终达成目的(Action-结果导向)。
“三A三力”的原理看起来简单以至于素朴,但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三”这个数字是最令人类感觉奇幻的数字。除前面所说的人的心智模式是由三段因果相续的要素构成之外,人所具有的由生物学所决定的认知能力,三维是个边界。在平面几何中,三点成一面,三是稳定态的最简模型;而在天体力学中,三又是在数学上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体难题”,三是不稳定态的最简模型。这大概也是中国古人说“三生万物”和西方人说“三位一体”的原因,即三既是最简的稳定模型,但也是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最简模型。虽然我们还不能庸俗地将“Aim”、“Approach”和“Action”与数学原理做比附,但我们一定知道,如果就一个社会系统而言,目标、方法和行为彼此矛盾,这样的社会一定是失序的。所以三A合一是“三A三力”的核心,合一了,就稳定(三点一面),不合一,就失序(三体难题)。
“三A三力”最初是和“社会价值”一起被提出来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它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价值评估,它还被用于公益组织公益项目的公信力评估,用于社会创新大赛的评估,公益项目资助评估,并成为公益项目评估的团体标准。这次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的应用,也是一件特别值得庆贺的事情,这表明“三A三力”这个框架已经从实践领域开始步入了学术领域。
我相信,这些案例所呈现的各种创新的光芒,自然会给社会创新家们带来启迪和鼓舞。但透过案例文字,我还看到了另一种希望和光泽,那就是房莉杰教授指导的这些研究生们对社会创新所表现出来的敏感、热情、才气和深刻理解。我相信,这一切都一定是建立在这些年轻人对社会创新的高度认同和对“三A三力”的完整理解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点,也是我从这本案例集中获得的最大快乐之一。
房莉杰教授希望我为本案例集作序,我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一是为案例中的社会创新家鼓掌,二是为房教授及她所指导的这些学生喝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又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来宣传“三A三力”了!因为,这是我非做不可和非我莫属的使命。
王平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
2023年4月
序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带来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迫切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展阶段,更加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加以把握。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中国社会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有两个方面或向度:一个是学术的,另一个是实践的。从学术方面来说就是要联系中国实际讲社会学,从实践方面来说则是要用社会学的研究服务于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建设。概言之,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根本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中国社会,二是服务中国社会。
从社会学学科定位的角度讲,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包含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社会工作七个学科方向。诚然,对照其他国家的社会学的学科边界,我们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任何具体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科学,都深深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现实中,因而针对其嵌入的社会现实具有合理性。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上述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在逻辑关系上可以被看作从“认识社会”到“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的一个学科谱系,进一步讲,社会学七个学科方向间的关系就可以被理解为一条“学科链”。其中,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是倾向于探索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原理,因而可以被认为是在“认识社会”的一端,所以处于“学科链”的上游;社会工作以及从“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中单独辟出的“社会管理”,直接致力于操作和实务,更偏“服务社会”一端,算是“学科链”的下游。而社会政策,是从“认识社会”向“服务社会”转变的中间环节,因此,算“学科链”的中游。可以说社会政策既是打通社会学内部上游和下游也是联系社会学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中间环节。抓住这个中间环节,不仅有利于加强社会学学科建设,尤其是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学更好地扎根于中国大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学术风格,一直秉承着社会学本土化和经世致用之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陕北公学“始终与党和人民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和“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并有机融合了李景汉等民国时期著名社会学家于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或恢复重建人口学、社会学、社会工作、老年学、社会政策等多个学科,完成了从认识社会到服务社会的完整学科链建设。其中,就社会政策学科建设而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政策硕士(MSP)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21年底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是国内最早获批的两所大学之一。从2023年开始,我院将开设独立的社会政策硕士(MSP)专业学位。此前,我院通过在社会工作硕士(MSW)下开办“社会政策方向”专业硕士,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为社会政策硕士(MSP)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理论和方法创新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石,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离不开对鲜活的社会创新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正是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诸位同仁与合作伙伴一起,扎根中国大地,发掘中国特色的社会创新实践,既推动社会政策学科发展,又提高社会政策服务社会的能力。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与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签订了“社会创新案例库”联合开发协议,以凝练各领域社会创新经验、发展社会政策评估方法、传播社会创新知识和理念,促进社会政策学科建设的产学研结合。本案例集就是这一合作的初步成果。
社会创新案例库既服务于产学研的社会政策学科建设,同时也服务于政策实践。从学科建设的角度,首先,案例库是社会政策评估方法的开发,尤其是目前比较欠缺的定性评估方法,这是社会政策学科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作为教学案例库,从“实践进课堂”的角度出发,其要应用于对社会政策专业硕士(MSP)的日常培养;再次,在科研上,案例库的建设无疑为社会政策创新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源,尤其是其标准化的案例写作和评估方式,为社会政策创新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充实的实践资料。
本案例集的8个案例是我院房莉杰教授带着第一届MSP学生的初步尝试,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各个领域社会创新的鲜活实践,也表现出MSP学生的活力和努力,以及在其中蕴含的社会政策服务社会的独特专业性。我也希望这个案例库建设能够持续下去,持续记录中国社会创新的发展,也记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政策学科建设和MSP学生的不断成长。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2023年4月
(节选自本书章节,节选时有删减)
拓展阅读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qhf
编辑:qhf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Jason Goodman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