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社科文献大讲堂·万俊人 | 现代西方伦理学的追寻与记忆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9-15 09:15 浏览量 181
9月19日(下周二)19:00~21:00,社科文献大讲堂邀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万俊人开讲,以“现代西方伦理学的追寻与记忆”为题,梳解现代西方伦理学的知识图谱,厘清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断代与理论传统。
活动信息
主 题
时 间
9月19日(下周二)
19:00~21:00
地 点
主讲人简介
万俊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伦理学》教材编写小组首席专家兼召集人,中国伦理学会原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哲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大学原教授,清华大学文科一级教授、人文学院原院长。
主持人简介
童根兴
反水投注网站 副总编辑
线下报名
本次活动我们将面向读者开放30个线下参与名额,感兴趣的朋友请扫码填写报名表单,如通过筛选,我们将尽快联系您。
线上直播
视频号
哔哩哔哩
主题图书
内容简介
文 | 万俊人
《现代西方伦理学史》是我早年的第二部习作,该书起手于1986年仲夏我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后,成稿于1989年底,分上下两卷,初稿逾120万字,后压缩至百余万字,1990年春末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上卷,是年底改定下卷,1992年春下卷杀青。全书从交稿到出版,历时三年有余,但从着手准备到最后成书却用了六年时间。初版后,出版社曾数次重印。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其纳入“当代中国人文经典系列”予以重刊。眼下,反水投注网站
又将之列入“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出版,遵循该文库的体例,我需要写点说明性文字,以示郑重。
我的第一部学术习作是我的硕士学位论文《萨特伦理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在那个年代,硕士学位论文能够正式出版者尚不多见,感谢李泽厚先生和北大哲学系老主任朱德生先生!正是两位先生的鼓励和推荐,让这部十多万字的小册子能够在母校的出版社顺利出版。重要的是,这部小书的出版给了当时正在撰写《现代西方伦理学史》的我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学术一如人生,不但需要学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某种学术机缘和学术幸运。早在大学三年级,我给自己设定了报考研究生的目标,起初想在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二者择一,不料大学毕业那年,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教授丁宝兰、李锦全二位先生和西方哲学专业教授罗克汀先生都不“开门”。原因是,那时候的研究生招生“指标”极少,许多名教授也只能隔年(即两年一次)招生,而我偏偏又特别迷羡名师大家。无路可走之际,我的大学恩师章海山在指导我的毕业论文时了解到我的苦衷,便鼓励我报考北大哲学系周辅成先生门下,跟周先生学习西方伦理学。海山师是周先生“文革”前招收的首届研究生弟子,自然了解周先生的为学与为师之道,也了解北大哲学系这座中国第一“哲学门”的“庭院深处”。我猜想,大概是因为大三、大四期间我帮海山师誊抄其《西方伦理思想史》手稿,也修过他的两门课程,他便以为我有了一些专业知识的准备,故极力鼓动我报考北大周子罢?!
侥幸入得周门,常听先生谈论其投身西方伦理学研究的经历和掌故,心底渐渐形成了一幅清晰的学术谱系:先生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院,受吴宓师爷之命,躬身西方伦理学,后辗转重庆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最后落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虽先后教授过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但先生始终专注的还是西方伦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起,先生先后编译出版《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两卷,商务印书馆)、《西方哲学家政治学家论人性、人道主义言论选辑》等“大部头”,80年代主编《西方伦理学家评卷》等书。先生“文革”前指导的研究生海山师也是一直专注于西方伦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并最早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从先生到海山师再到“文革”结束后先生门下的十来位研究生弟子,西方伦理学的学术谱系大致成型。自1983年秋跟随周先生学习西方伦理学不久,我便意识到一个学术的“课题”:无论是先生讲授的“西方伦理学史”课程和他早年编译的两卷本《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还是海山师在中山大学讲授的“西方伦理学”和他撰作的《西方伦理思想史》,时间跨度都止于19世纪末。这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沿着先生开辟的方向“接着讲”(冯友兰先生语)。于是,从研二开始,我便开始有意识地系统阅读和搜集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代表性作品,并征得先生同意,以当时“红极一时”的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的伦理思想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以期先尝试做一些“点”的个案研究,而后再图由点织线,由线织面,最后由面立体。这便是我撰写这部《现代西方伦理学史》的动机与由来。
我的动机很单纯:既入师门,当延学脉。我的初始计划也仅仅是效仿先生,先接着先生的《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续编一套两卷本的《20世纪西方伦理学选辑》,再尝试接着海山师的《西方伦理思想史》撰写一部《现代西方伦理思想史》。但后来这一计划的顺序倒了过来:我先动手写作《现代西方伦理学史》,而编辑《20世纪西方伦理学选辑》的工作却拖到2004年才在唐文明教授等弟子们的助力下最终完成。未曾想到的是,由于我内心一直存有“尽可能系统地接续”先生们的术业,所以在编写的时候很少考虑篇幅,只注重尽量减少遗漏。结果《现代西方伦理学史》的成稿超过了百万字,不得不分为上下两卷出版。而编译的《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仿效刘小枫学兄的做法,改了个名字)则超过了270多万字,最后以主题类型方式分为四卷出版。我必须坦承,这种颠倒多少有些时局和功利的考量,但主要还是因为时间和条件的约束,所编译者涉及面太广,参与者众多,而我又一向不愿意强人所难,催促别人总是件难为情的事。个人自己的学术写作则可以自主自律,加之年轻时精力足济,每天读书写作十多个小时竟然也无大碍,因之便造成了这种顺序颠倒。幸运的是,我终于可以不辱初衷,好歹也算达成了最初的学术愿景。关于这一点,我在为四卷本的《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所写的长序中已有较为详细的叙述,这里就不再赘言。总之,能够大致完成这项“得偿所愿”的学术工作,还是让我颇感欣慰的,虽然我对结果还不是十分满意,好在还有改进的机会。
由于本书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此并未涵盖20世纪最后20年的西方伦理学内容,如以麦金泰尔、威廉姆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德伦理学。我原本也想趁此次再版之机修改和补写缺失的部分,可惜眼下的时间和精力都有所不济,加之我已有另外撰写一部完整的《西方伦理学史稿》的打算,因之也就干脆留待稍后一并加以修缮弥补了。此外,我还想特别解释一下,这是一部成稿于30多年前的作品,那时的文献史料之匮乏是今天难以想象的。我只能说,我已尽到了当时所能。即便如此,本书在文献史料上所留下的遗憾,也只能留待日后弥补了。也许,这也是学术工作的时代性铭鉴罢。实话说,作为年轻时期的习作,拙著留下的差错和遗憾自然在所难免,纵然有再三刊印的机会也未能有所改正和完善,实在是不应该的,也多少留有我许多憾意和无奈,可偏偏此时此刻难以顾及。对此,我只能祈求读者和方家谅解了。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