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新书 | 顾海良著《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增补本)》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9-13 09:20 浏览量 394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一书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著作,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价值和时代意义。本书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过程、结构和总体的研究,展示出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的多维视角;立足现代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新发展,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经济学已有的理论结论和科学原理;拓展了理论研究的视野,多方面地发掘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理论遗产和未知领域;弘扬理论探究和科学精神,有助于破除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经济学名下的各种偏颇理解和错误观点。
本书初次出版后,于2006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7年获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2007年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多年来被多所高校长期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阅读研究书目。本次增补版较先前版本有所增改,具体内容敬请期待!
以下为本书的具体信息。
书籍信息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增补本)
顾海良 著
即将出版/定价168.00元
ISBN 978-7-5228-2270-9
内容介绍
全面把握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是全面理解19世纪40年代及之后的40年间马克思实现的经济学科学革命意义的基点,是认识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也是现时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者,马克思经济思想或称作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这里提出“马克思经济学”的概念,是为了区别于后来建立在马克思经济思想基础上的、由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著作中有关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全面梳理,完整、准确地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研究,体现这一学术和学理旨向。
本书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有关马克思及马克思之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理论流派和思潮,特别关注历史上有关的重要理论争论和新的理论探索,评价理论争论各方的主要观点、历史背景、论争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
本书在对以上两个方面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上阐明马克思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基本观点、相关研究和争论的结论性看法,对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必须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经济学乃至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经济学或者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等,作出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回答。
作者介绍
顾海良,1951年出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马工程”教材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咨询委员会主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荣誉会长。
历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教师、副所长、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校长(副部长级),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和翻译著作40多部,主持过“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理论政策和制度架构变迁及其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多个中央和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主要代表作有:《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1994年获北京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邓小平的经济思想》(获第二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世界市场全书》(1996年获中国图书奖)、《画说〈资本论〉》(1996年获“五个一工程”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2006年获第四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06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7年获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2007年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等。
最近几年的主要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永远的恩格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马克思与世界》《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理论·现实》《人间正道是沧桑—社会主义五百年》《马克思在中国》《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等。主编的多卷本丛书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2021》(4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九卷本)、《新编经济思想史》(十一卷本)。其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获得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2021年首届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第二版)获得2021年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程
一、研究马克思经济思想历程的方法
二、马克思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启示
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轫
四、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形成
五、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
六、19世纪70年代初以后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拓展
第二章 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方法及其当代
一、马克思对总体方法的最初认识
二、总体方法的序列结构与要旨
三、总体结构中范畴的运动及其特性
四、卢卡奇对马克思总体方法论的探索
五、总体方法论的当代经济学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演化及其当代意义
一、对经济学体系的早期思考
二、“五篇结构计划”的提出
三、“五篇结构计划”到“六册结构计划”的转变
四、“六册结构计划”到《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转变
第四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结构的争议及意义
一、研究概况和主要倾向
二、罗斯多尔斯基对《资本论》结构形成的研究
三、吕贝尔对《资本论》结构形成的研究
四、尼古拉斯对《资本论》结构形成的研究
五、沃克雷对《资本论》结构形成的研究
第五章 劳动价值论上的科学革命
一、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异议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对劳动价值论探索的重大转折
三、向劳动价值论拥护者的转变
四、劳动价值论逻辑思路的重要转折
五、劳动价值论逻辑思路的展开
六、对劳动价值论逻辑的系统阐述
七、恩格斯晚年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第六章 经济科学上的伟大发现
一、“剩余价值”范畴的提出
二、关于“绝对的”和“相对的”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与资本流通过程
四、剩余价值形式与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
五、剩余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六、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
七、剩余价值与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
八、两个伟大发现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第七章 经济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革命
一、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般认识
二、科学技术在不同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发展形式
三、科技革命的新发展与当代社会经济关系的嬗变
四、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经济学提出的新课题
第八章 对市场经济的探索及其现代意义
一、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经济思想史意义
二、市场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市场
四、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
五、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市场结构
六、对社会劳动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探讨
七、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国家经济职能
第九章 未来社会的演进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有责任透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
二、对未来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的思考
三、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基本特征的预测
四、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五、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
六、未来社会的人的全面的发展
第十章 马克思经济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及其时代命运
一、20世纪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发展的主要阶段
二、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的主要理论趋向和类型
三、马克思经济思想在西方社会命运的思考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