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1)
  • 收藏(0)

【活动】罗安平×张翔×宋晨希丨杂志里的中国镜像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8-17 09:09   浏览量 272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1)
  • 收藏(0)


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的照片,成为西方与东方互视历史的一种隐喻。


从一本杂志与一个地方的相遇开始,聚焦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作为理解东西方文明相遇的极佳场所,《戏台与相机》一书将重点放在“西南一隅”,梳理了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的四重主题,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的变迁历程。


从百年前众人转头张望的那一刻,回看跨文化相遇时的斑驳光影,为这些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


8月17日(周四)19:30~21:00,反水投注网站 联合中信书店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翔教授,知名媒体人宋晨希与本书作者、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罗安平教授,一起开启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的“相遇故事”。与杂志对话,看中国镜像。




罗安平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书作者



张翔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宋晨希

知名媒体人,书评人,历史作家


反水投注网站 · 学术传播中心


2023年8月17日(周四)19:30-21:00


中信书店·合生汇店

(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合生汇购物中心2层)


线下参与

↓扫码下方二维码预先报名↓



线上直播

↓扫码下方二维码预约观看↓




戏台与相机:

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

罗安平 著

2023年6月出版/89.00元

978-7-5228-0005-9

反水投注网站


试读


寻路西南:多元文化接触带


在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中国报道进行梳理统计时,笔者发现自1888年创刊至今130余年间,该杂志300余篇有关中国的文章里,直接书写西南的有40多篇,居各区域之首。美国《国家地理》为何如此“青睐”中国西南?从西南一隅能映照出一个怎样的中国镜像?从美国《国家地理》的视角,可看出中国西南的几大特质。


首先,中国西南是一个东西方文明相遇与交汇的重要场域。西南在不同时期因各种原因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接触带”。第一阶段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时缅甸、老挝、越南等相继沦为英法殖民地,殖民国家进入东南亚后,便直接接触到中国的西南边疆——云南,它们以云南为通道,希冀从云南进入中国内陆广阔市场,将西南乃至中国纳入东方殖民市场体系。彼时进入西南的,有相当多的博物学家、探险家和传教士,因此美国《国家地理》此一时期便以植物学家的书写为主。第二阶段是二战时期,滇缅公路的修建引起了美国《国家地理》对中国西南的全方位关注。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动物学家到四川卧龙与中国大熊猫保护专家合作,研究大熊猫保护机制,为美国《国家地理》带去大熊猫及中国生态报道,引发新时期西方的大熊猫热与生态关注。因此,可以说,西南一隅,是理解东西方文明相遇的极佳场所。


其次,中国西南本身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地。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构成多样,地理环境复杂。就族群多样性而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确认的55个少数民族中,西南(川、滇、黔)便有25个。族群多样性必然带来语言、宗教、习俗与建筑等的多样性。源于印度次大陆的佛教,途经该地区的伊斯兰教,中原儒家文化、道家学说,以及各族群自身原有的自然宗教,再加上传播于西南深处的基督教,在这一区域混杂相生,共同形塑着西南的气质与特性。此外,就地理特征而言,中国西南地貌丰富,既有高山、草地,也有深谷、大河。与中原及沿海地区相比,西南理所当然代表了“神秘与难行”的中国,反映了一个“真正的中国”。  


最后,中国西南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热点地区。中国西南之所以吸引20世纪早期的西方博物学家,首先是因为其丰富的生态资源。无论中国西南是被称为“花卉王国”还是“野性西部”,来自中国西南的植物不可否认地装点了西方的土地。在一个多世纪里,茶马古道、九寨沟、横断走廊、大熊猫栖息地、怒江大峡谷以及香格里拉等,成为美国《国家地理》不断的追寻。而这一特定的宝贵生态区,在一百多年里经历的环境变化与生态问题,成为地球自然演化历史的见证与独特样本,留给人类无尽遐思。


这样一个异质多元的地方,自然成为中外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趋之若鹜的宝地,也是追求异质性文化的美国《国家地理》的首选之地。对于美国《国家地理》而言,中国西南是一块神秘的异域之地,也是一处神奇的地球宝库。


推荐阅读

罗安平 | 《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出版

戏台与相机丨与大熊猫有关的那些事


策划:佟   譞

编辑:王宇恒

审校:罗三白

转载自:人文万象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1)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