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活动】从上海走向世界的外交家 |《以公理争强权:顾维钧传》分享会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8-10 13:40   浏览量 33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顾维钧,近代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之一。公众对他的印象主要来自他在巴黎和会上代表北洋政府拒绝签署和约,但是他的传奇故事和经历却并不止于这一次和会上的表现和努力。


顾维钧的一生丰富多彩,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寻。顾维钧作为一位出生于上海租界的富家子弟,为何选择投身外交?他又如何成长为一位职业外交官和民国外交的核心人物?他对外交有怎样的思考和总结?他的努力和发声对中国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的家庭生活有怎样的佚闻?他的个人生活对他的政治生涯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金光耀教授所著《以公理争强权:顾维钧传》一书,以传记的形式将这些编织了顾维钧传奇一生的复杂线索逐一理清,清晰描绘了他的种种经历。8月12日(本周六)15:00,我们邀请复旦大学档案馆特聘研究员张国伟,与金光耀教授一道,于上海大隐书局,继续从这本书出发,探索书中未尽的故事,讲述顾维钧如何从上海走向世界。





<本书试读>
租界里长大的富家孩子

顾维钧,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出生于上海。赴美留学及步入外交界后以英文名V.K.Wellington Koo而闻名于国际社会。


虽然出生在上海市区,顾维钧对自己的祖籍嘉定县(属江苏省,今为上海嘉定区)怀着浓浓的乡情,一生以嘉定人自居。


顾家祖上从昆山迁来嘉定,至顾维钧祖辈已成嘉定城中大户人家。顾维钧父亲顾溶,字晴川,1856年出生,自幼“资禀明达,性行笃淳”。但顾溶刚懂事,家中就经历了剧变。1860年,太平军进占嘉定城,此后三年,多次进出。兵荒马乱中,顾溶的父亲被太平军抓获,并被索要赎金,顾家倾其家产将人赎了回来。但因监禁中身心受到严重伤害,顾溶的父亲回家不久就去世了。顾溶的母亲邹氏与嘉定城中许多人一样,为避战乱,拖着年幼的儿子并怀抱着更小的女儿,逃往上海的租界。


正如顾溶的墓志铭所言,“嫠母茕雏,资产如洗”,邹氏拖儿带女到上海后,只有依靠嘉定传统的刺绣手艺养家糊口,拼命地做针线活,在暗淡的油灯下干到深夜。大户人家的传统,使邹氏在为生计奔忙时也不忘督促儿子学习,只是家境艰难,顾溶学习的重点不是传统的诗书,而是“攻著作于计然”,期望着学点本事可以早点谋生,“托生涯于货殖”。


顾溶14岁时进入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结婚成家后,他在岳父的报关行里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家境开始好转。但当顾溶23岁的妻子蒋福安刚怀上第四个孩子的时候,报关行因经济衰退倒闭,顾溶一时失去了工作。蒋福安为此十分担忧,她已经有了两男一女,生活的重压使她不愿再添孩子增加家庭的负担。她指望用某种民间偏方进行流产,但这一偏方并不见效。不久,顾溶有了更好的工作。因此,顾溶夫妇视腹中的第四个孩子给顾家带来了好运。顾溶有了新工作后,搬进了小南门梭子弄的一幢大房子,第四个孩子顾维钧就出生在新房子中。


......


从顾维钧出生到长成少年的过程中,顾溶从一个“账法精通”的账房先生,逐渐成为一个与盛宣怀、袁树勋这样的晚清重臣有密切关系的官商。其中,朱葆三的作用是关键的。因此,不管顾溶到哪里去任职,他与朱葆三的关系都没有中断过。1905年顾维钧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填写的顾溶的联系地址还是慎裕洋行所在的福州路13号(租界的中心区域)。作为一个官商,顾溶不仅为顾维钧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他在政商两界周旋的丰富经历也对少年顾维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顾维钧漫长一生的最初16年,就是在上海租界内这样一个富裕的官商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与当时的富家子弟一样,顾维钧刚过了四岁就与他的二哥一起进私塾读书。私塾在公共租界内苏州河北的唐家弄,离苏州河南的顾家约三里路。顾维钧的启蒙老师姓朱,是一个参加了十多次科举考试却都落榜的老童生。私塾的学费每年六块银元。二十多名学生中年龄大的有十五六岁,顾维钧是年龄最小的。他从认字开始,后来读经书、背诗歌。不管学什么,朱先生都要求大声朗读。顾维钧在私塾读了六年,根植下对中国文化的亲近和热爱,也打下了传统学问的初步根底。以后他步入外交界,不仅以精通英语、擅长英语写作和演讲闻名,处理中文文书也得心应手,这是得益于私塾的训练,也是他与有些留学生的不同之处。直到晚年,他还能随口诵读几十首唐诗。


在私塾读了六年后,顾溶认为顾维钧应该有更好的老师,集中精力读经书和八股文章,走传统的科举道路,重振顾家门风。此时的顾溶已在上海政商两界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位官员正好为自己的子女请了一位有名的学者做家庭教师,顾溶就将顾维钧送到这位朋友的家中。这所家馆的老师严厉而无情,整个氛围与原先的私塾截然不同。顾维钧一踏进去就不喜欢,虽然顾溶让轿夫押着他去了几天,但最后不得不顺从顾维钧的意愿,允许他回到原来的私塾去。


1898年,顾维钧听从姐夫蒋昌桂的建议,进入设在公共租界昆山路的中西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预科学习。刚过十岁的顾维钧在这所学校开始学英文,接触西方文化,并显示出在学习上的天赋。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但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尤其在班级的英语拼字比赛中,总能拔得头筹。入学一年后,在全校350名学生的各科考试中,顾维钧的总成绩是第八。而他却不满意这个成绩,因为数学考卷中少写了两个数字,否则可以排名第一的。


1901年1月,顾维钧又一次听从姐夫蒋昌桂的劝说,去考圣约翰书院。在等待考试成绩时,他又去报考了南洋公学。发榜时,他被两所学校都录取了,而他最终选了圣约翰书院,3月入学。


圣约翰书院是一所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于1879年创办的教会学校,教师主要由美国人担任。1891年正式成立大学部,为中国最早提供现代大学课程的学校。因此,有学者称,“中国之有大学,自教会大学始。中国之有教会大学,则自圣约翰大学始”。


顾维钧进圣约翰书院时刚过13岁,读的是预科。规模不大的圣约翰书院是一所人才荟萃的学校,民国年间许多外交官如施肇基、严鹤龄、宋子文等都在这所学校学习过。而顾维钧的老师中有刚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回国任教的颜惠庆,顾维钧上过他的英文翻译课。颜惠庆后来与顾维钧一样,也担任过民国政府的外交总长。在这所由美国教会创办的学校里,顾维钧对美国有了最初的了解。


顾维钧在中西书院和圣约翰书院读书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形成之时。甲午战争的失败、义和团事件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是晚清历史上十分沉重的篇章。在租界中长大的顾维钧,对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的特权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中西书院读书时,有一个周六,他像往常一样坐黄包车从学校回家。过外白渡桥上桥时,车夫拉得很慢,跟在后面的一辆马车上的英国人急着要去跑马场赌马,嫌黄包车挡了他的道,就用马鞭抽打黄包车夫。顾维钧气愤地回头用英语斥责这个英国人:“你是绅士吗”(Are you gentleman)?顾维钧知道对英国人来说,这是很严厉的斥责。每次来往学校要经过外白渡桥南边的外滩公园,他看见公园有不准华人进入的规定,认为英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气焰太嚣张。


到圣约翰书院读书后,顾维钧骑自行车到地处梵王渡的学校去。一次,骑自行车的顾维钧为避开马路上的车辆,在静安寺路上跟着一个英国男孩骑上了人行道。英国警察放过了前面的男孩,却将他扣下了。同样骑车,却面临不同的处理,仅仅因为前者与警察一样是英国人。这件事对少年顾维钧有很大的刺激。晚年手书回忆录提纲时,他将这件事和外白渡桥的事列为读书期间不能忘记的两件事,并在与记者谈到外白渡桥那一幕时说,这让我觉得一定要收回租界,废除不平等条约。民族主义意识就这样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节选自《以公理争强权:顾维钧传》第一章,文章有删减




活动主讲嘉宾

金光耀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78年进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学习,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法学博士(国际关系)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和当代中国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中华民国史》(第十卷,合著),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合编)等。


读史老张
本名张国伟。文史作家,媒体人,复旦校史研究者。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曾任高校教师、媒体编辑。现任复旦大学档案馆特聘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主持人

张彦武
《中国青年报》理论部主任编辑。


活动时间&活动地点

活动时间:8月12日下午3:00-5:00
活动地点:上海大隐书局 大隐精舍店 重庆南路308号



推荐阅读

以公理争强权:顾维钧传


金光耀 著

反水投注网站 ·启微

2022年2月


内容简介

顾维钧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家,经历了民国时期几乎所有重要的外交事件,是民国外交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与同时代的外交官相比,顾维钧对外交方针和应对策略有自己的思考和总结,给外交史留下了不应忘却的遗产。顾维钧的一生丰富多彩。他有过三段婚姻,三位夫人从不同的方面助他一臂之力,成为他的好伴侣。



策划、编辑:周畅 窦知远

审校:宋荣欣 李丽丽

转载自:鸣沙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历史学好书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