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索·恩新书 │ 帝国与革命:埃德蒙·伯克的政治生涯(上下)

作者:索恩thornbird

发布时间 2023-07-25 09:44   浏览量 41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1730-1797)生活在世界历史上最非凡的时期之一。他努力应对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危机,积极争取与美洲殖民地的和解,并在三场欧洲战争中直言不讳地批评国家政策。他还主张改革英国议会,推动爱尔兰的宪法改革,并成为法国大革命论争中的核心人物。


本书鼓励我们重新思考埃德蒙·伯克的遗产和他发挥关键作用的那个动荡时代,将伯克还原到他最初的政治和智识背景中,剥去了对其思想长期积累的失真解读。



帝国与革命:埃德蒙·伯克的政治生涯(上下)

[英]理查德·伯克(Richard Bourke)/著

梁雪 贾丁/译

装帧:精装

定价:248元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反水投注网站 │ 索·恩


一 帝国与革命

本书讲述18世纪一位杰出政治家遭遇的帝国兴衰与革命变迁。从不同方面来说,这都是非常复杂的。首先,“革命”一词就有诸多含义。其最简单的含义是指政府体制的某种变化,也可以指反对既有政治秩序以建立新政权,还可以表示颠覆政府及其应保护的各种自由权利。


在埃德蒙·伯克的一生中,他捍卫前两种含义的革命,但强烈反对第三种含义的革命。虽然他支持正当反抗的权利,但他也一直维护帝国的权威。这是极其复杂的。伯克珍视英帝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各种权利,但强烈反对帝国的现行政策。这明显的矛盾背后是对“征服权利”的拥护和对“征服精神”的批判。


“征服精神”是指篡夺的态度,伯克认为这是野蛮时期欧洲各国政府的特征。这些政府虽然起源于巧取豪夺,但也逐渐接受了“自由精神”。尽管如此,伯克却认为现代自由是一项危险的成就,认为其可能会故态复萌为征服精神,尤其是在与欧洲以外的世界交往时。伯克的成就是在实践与宪法的细节中分析了自由的条件。他的分析依托于现代政治特有的历史视角。


本书通过联系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发展情况重构伯克的政治思想,试图捕捉伯克在议会生涯中对历史视角的微妙表达。这不仅需要全面考察时事,还要特别关注思想背景。


二 演说、哲学与历史

在18世纪,伯克被公认为是杰出的政治演说家之一。他在下议院的职业生涯中,主要致力于批评时政。批评意味着应采取某种更好的行动。因此,伯克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倡导者,其最终目标是说服。


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角色有许多杰出的前辈:萨默斯勋爵、哈利法克斯勋爵和罗伯特·沃波尔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在议会中各展风采。在不同阶段,伯克也面临非常厉害的对手,在此仅举四名:查塔姆伯爵、查尔斯·汤森、亨利·邓达斯和小威廉·皮特。那些成为其对手的旧时盟友,如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和理查德·谢里丹,也是同样杰出的公众演说家。


历史学家今天仍在研究这些人物,但只有伯克的作品广为传阅。他的演讲始终具有天然的话题性,作品也侧重于时事。


伯克作品的吸引力源于雄辩,而雄辩之基则在于他所推崇的立场令人信服。时人显然沉迷于他的修辞手法,后世也被其作品所打动。这意味着什么呢?理解这一点很重要。这不仅表明伯克的“语言”引人入胜,更显示出他的论辩尤其有力。


18 世纪 90 年代初,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曾在下议院听过伯克演讲,他在《序曲》中用“神魂颠倒”描述伯克的听众。伯克演讲的生动场面已遗失在历史之中,留下的是他精妙的散文。


威廉·哈兹利特(William Hazlitt)认为伯克的文学技巧是“他的主要成就”。这当然是刻意贬低了伯克的政治造诣。尽管如此,哈兹利特还是认为伯克的写作充满了急切的感觉。他指出了伯克想要影响他人的决心,想让他人认识到他思想的重要性和活力。哈兹利特认为,这使伯克成为“最具诗意”的散文作家,尽管伯克最终追求的是说服他人而不是取悦他人。


我们或许可以列举出伯克用以说服他人的修辞手法,但他的散文本身仍不可替代。修辞只有在特定场合对特定的听众才能起作用。切实的批评是伯克散文的特点,却不是其取胜的关键。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写作的技术规则绝不能说明语言的力量。修辞以论据的力量触发激情,在政治上,则诉诸道德主张的力量。伯克的部分吸引力在于其有效的推理。他实现推理有效性的方式是,将对细节的掌握和对政治关系的哲学分析结合起来。此外,他还运用非凡的想象力博得听众和读者的同情。历史学家可以还原这种想象力依据的实例与原则。如果没有这些,再生动的道德话语也是苍白无力的,公共演说家与巫师的区别正在于此。


自古代城邦时期,人们就对修辞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而理想演说家的特性一直是探讨的主题。18 世纪的政治家们深谙其道: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的作品是他们的必读课本,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和西塞罗的演说则是他们永恒的范例。在《雄辩术原理》(Institutiooratoria)一书中,除了雄辩术和修辞,昆体良还强调,哲学智慧是演讲的本质特征。哲学在此指道德哲学,因为在参与决策或诉讼时,政治家或公诉人需要对正义、公平或自由等普遍准则有适当的理解。伯克极擅长表达,而且他在道德论证方面的巧辩最为突出。


尽管如此,他并不致力于讨论个人美德的基础,相反,他更关注公共事务的“德性”(morality)。这首先是一个关乎实际判断或审时度势的问题。伯克写道:“历史是审时度势之师。”而政治家是“行动的哲学家”。这意味着他谈论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原则。对某个行为的辩护隐含着对未来的判断,也反映了过去对当下的制约。


政治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方式,通过解释过去来预测未来结果。“伯克确实是位伟人,”柯勒律治(Coleridge)认为,“似乎没有谁像他那样哲学地研究过历史。”伯克感兴趣的是“哲学的”历史,这一概念起初由孟德斯鸠、伏尔泰和休谟普及。历史在两种意义上是哲学的:一、它超出了宗教和政治党派的范畴;二、它概括了人类事务。概括人类事务需要探索社会和政府体制的变化如何塑造价值观。启蒙时期的各种哲学思想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各式工具。


18世纪50年代中期,伯克为了成为爱尔兰律师,前往伦敦受训。他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政治科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欧洲启蒙运动中颇受争议的话题:激情理论、政府的历史以及天意在社会中的作用。同时,他开始投身时事,既当记者又做商人。


1765年,伯克结识了辉格党要人罗金汉侯爵(Marquess of Rockingham),并在六个月内就获得了下议院议席。他很快便成了一位令人敬畏的辩论家和时事评论家。他作为公职人员的生涯就此拉开序幕。虽然对实务的参与的确影响了他的学术和文学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文学雄心。


作为议员,伯克接触的是主导时代的议题。他的议程不由学术热情决定,而取决于时势变化。尽管如此,他的应对能力仍得益于政治科学的教育和在哲学史上的洞察力。


在担任议员期间,伯克关注下议院通过的大部分议题。然而,在这30多年间,需要政府和反对党关注的议题过多,他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五个:英国宪法和议会改革;1766—1783年的美洲殖民地危机;东印度公司对孟加拉和马德拉斯的管理——从查塔姆内阁谋求改革到弹劾沃伦·黑斯廷斯(WarrenHastings);同时期爱尔兰贸易和管辖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法国革命对欧洲事务的影响。


这些都是当时决定性的政治议题:西方帝国的衰落,东方帝国的腐败以及对民众政治权利理解的转变。伯克运用非凡的分析能力说明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历史进程的视角。这一有利的历史视角虽然不能还原历史真相,但能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利害关系。


它还可以激发历史研究的新假设,甚至可能产生历史哲学的要素——这是任何可靠政治理论的必要前提。本书讨论的是伯克关于历史和政治的思考,这些想法都是为了回应当时的普遍问题。引言部分首先简述伯克的这些思考,并指出其长远影响。在下一节中,我将介绍伯克职业生涯的主要阶段和关注点,并在最后一节中总结他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的形成基于其对欧洲历史的看法。


——本段节选自《帝国与革命:埃德蒙·伯克的政治生涯》(上)引言


新书速递

★ 他在逆境中奋斗 没有多少成功的希望


帝国与革命:埃德蒙·伯克的政治生涯(上下)

Empire and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Life of Edmund Burke

[英]理查德·伯克(Richard Bourke)/著

梁雪 贾丁/译

装帧:精装

定价:248元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反水投注网站 │ 索·恩


内容简介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1730-1797)生活在世界历史上最非凡的时期之一。他努力应对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危机,积极争取与美洲殖民地的和解,并在三场欧洲战争中直言不讳地批评国家政策。他还主张改革英国议会,推动爱尔兰的宪法改革,并成为法国大革命论争中的核心人物。


本书鼓励我们重新思考埃德蒙·伯克的遗产和他发挥关键作用的那个动荡时代,将伯克还原到他最初的政治和智识背景中,剥去了对其思想长期积累的失真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本书颠覆了伯克维护传统、反对进步的固有形象,反对将伯克定义为一个落后的民权反对者。相反,作者赋予了这一人物多重面向,将伯克描绘为一位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一个富有激情的政治家、一个行动的哲学家。他透过启蒙思想的视角评估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现实,并吸纳和借鉴了孟德斯鸠、卢梭和休谟等人的思想。



作者简介

理查德·伯克是政治思想史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员。2012年成为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历史学院的教授,随后成为该校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心的联合院长。2018年,他当选为剑桥大学政治思想史学院的主任以及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另著有《爱尔兰的和平:思想的战争》(Peace in Ireland: The War of Ideas),以及与人合编的《政治判断》(Political Judgement)。



译者简介

梁雪,毕业于外交学院,现供职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贾丁,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供职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媒体评价

理查德·伯克的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雄心勃勃的著述,他不仅通过追溯伯克的政治和议会生涯的每一阶段来勾勒其经历,并借由从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及至约翰·洛克等诸多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法学家追溯其思想源头。                                    ——阿兰·雷恩(Alan Ryan),《纽约书评》


《帝国与革命》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理查德·伯克对细节难以置信的掌握,辅以可靠的判断和清晰的论证,公正客观地呈现了埃德蒙·伯克思想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其关切和行动所产生的全球影响。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詹妮弗·皮茨(Jennifer Pitts),芝加哥大学


缩小政治实践与政治思想之间的差距已经成为思想史学家的一个主要难题,特别是对埃德蒙·伯克的研究者来说。理查德·伯克细致追踪埃德蒙·伯克整个政治生涯中的处世准则,以渊博的学识和精妙的方法,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帝国与革命》是目前研究埃德蒙·伯克的最佳作品,也是研究埃德蒙·伯克的入门和必读之作。                                            ——大卫·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哈佛大学


一部真正的杰作……《帝国与革命》是所有关于埃德蒙·伯克的书中最好的一本。                                           ——西默斯·迪恩(Seamus Deane),《文学评论》


目录

插图列表

致 谢

缩略词

年 谱

引 言

第一部分 理智与偏见:早期成长时期(1730—1750)

第一章 布莱克沃特河谷、巴利托尔、圣三一学院与《改革者》

第二部分 反律法主义与启蒙运动:智识的养成(1750—1765)

第二章 自然社会与自然宗教,(1750—1756)

第三章 《哲学探究》:激情的科学

第四章 征服与同化:(1757—1765)

第三部分 政党、主权与帝国(1765—1774)

第五章 政党、民望与异议:英国与爱尔兰,(1765—1774)

第六章 殖民地争端:(1765—1774)

第七章 思想革命:印度帝国,(1766—1774)

第四部分 征服、调解和代表权(1774—1785)

第八章 代表权和改革:英国与爱尔兰,(1774—1784)


第九章 同意与和解:美洲,(1774—1783)

第十章 糟糕的事态:马德拉斯和孟加拉,(1777—1785)

第五部分 辉格主义、雅各宾主义、印度问题和新教优势地位(1785—1797)

第十一章 危机的到来:印度、英国和法国,(1785—1790)

第十二章 黑斯廷斯弹劾案的开启:(1786—1788)

第十三章 伟大的原始契约:《法国革命反思录》,(1790年)

第十四章 辉格党准则和雅各宾派教义:(1791—1793)

第十五章 对黑斯廷斯的追究:(1788—1796)

第十六章 革命的高潮:英国、爱尔兰和法国,(1793—1797)

结 语

索 引



— E N D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