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活动】时代的回响——第五届译想论坛(2023)圆满落幕

作者: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3-06-09 14:19   浏览量 280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时代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变化的概念,身处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我们,毫无疑问已经踏入了全新的时代,它也终将随着历史的推移而逐渐淡去,将回响留给未来的人们聆听。出版行业作为承载时代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时代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是传递这道“回响”的重要媒介。



“译想”是由反水投注网站 ·甲骨文倡议发起的公益性计划,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翻译为主题的大型研讨论坛,译想论坛深受学术界、出版界、翻译界及普通大众的关注,并取得一定影响力。“译想”通过资金援助和交流互动等方式,以线上线下讲座、沙龙的模式,促进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体系构建,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2023年5月21日,“时代的回响”——第五届译想论坛在成都·寻麓书馆落下帷幕。本次“译想”从非虚构写作、女性主义出版、知识生产与人工智能以及出版设计四个时下热点话题出发,邀请了各领域专家、作者、译者、出版人,试图勾勒出当今时代下的出版业“形象”。


译论一

如歌的行板——直击人心的非虚构


5月19日晚,“时代的回响”第五届译想论坛的第一场译论如期举办。本次译论以“如歌的行板——直击人心的非虚构”为主题,邀请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记者、作家及背包客杨潇,自由作家郭建龙,以及世界史研究者、新历史合作社总编唐建光展开深度对谈。他们的作品,如罗新老师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杨潇老师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郭建龙老师的《汴京之围》等,是近些年非虚构作品的优秀代表作,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出版界均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

译论一现场


世界史研究者、新历史合作社总编唐建光首先分享了自己从新闻行业转型历史写作,同时提出了“用新闻的视角写历史”的观点。他谈到,在《新历史》杂志做义和团和太平天国的项目的时候关注到了行走对写历史的特殊意义。


世界史研究者、新历史合作社总编唐建光老师


罗新首先到历史研究者与历史写作之间的矛盾性,之所以历史研究者很少投入历史写作,不是因为不愿意写,而是学术研究者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太大,很少有人愿意额外付出精力投身写作在大众与学术的选择方面,罗新赞同郭建龙的观点,同时提出很多并非科班出身的作者的作品也很有价值,而学者之中也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身为学者,在进行大众向的写作时也不应该放下学者的标准,相反应该在通俗写作惠及大众的同时保留专业性,在学术上有所追求。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


杨潇在谈到自己从新闻转型到非虚构历史写作的时候谈到有“走投无路”的成分。作为媒体人出身的杨潇,不指望在学术方面有新发现,而是要把很少有人做的领域尽量丰富起来,并且发挥自己叙事的强项。杨潇以记者的身份批判了某些写作中的想象和编造行为,认为非虚构写作每字每句都要有出处。


记者、作家及背包客杨潇


郭建龙从自己在旅行中的见闻谈到行走对写作的影响,认为遇到典型事件的时候就更会引发进一步思考。历史当中的关键事件地点亲自去了就立刻明白为何重要,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在谈到旅行路线选择的时候,郭建龙强调一定要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及时行动。从长时段来看大众和学术经过历史筛选后是统一的;当今时代学术也走下高高在上的位置,大众也在慢慢往上走,是合流趋势。


自由作家郭建龙


译论二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性视角的写作与出版


5月20日下午,第二场译论“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女性视角的写作与出版”邀请到诗人、小说作者巫昂,《平原上的娜拉》作者、纪实文学作家安小庆,出版了《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应得的权利》等书的图书品牌“明室”创始人陈希颖,以及资深文化媒体人罗皓菱谈一谈女性的写作与出版。让我们在时代的回响中倾听女性的声音,“因为任何时候,我的声音都能化作你的声音,或者你珍视的人的声音”。


译论二现场


罗皓菱首先向大家介绍了2019年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的一次针对作家的性别研究,并且指出当今与2019年相比,女性主义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她还提到安小庆老师的《平原上的娜拉》中刘小样的故事带给了她很大的影响,她从刘小样中看到了很多经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当今互联网成为了传递女性声音的重要平台,上野千鹤子老师等人的作品提供的理论工具基于这个平台获得了更大的效果。女性主义的趋势持续了一百年,但是脚本始终大差不差,应该走出这个脚本创造新的模板,除了表达困境和绝望之外追寻更多的可能性。


巫昂首先提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并且提出自己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还都是男性为主,而自己正准备就这方面进行改进——在新的作品之中加入女性角色视角,并且让她担任性别偏见较大的工作。巫昂提到自己母亲曾遭受家庭暴力,这样的成长环境给她带来的影响很大;同时她指出对于女性作者而言,创作作品与照顾家庭之间是很难做到兼顾的。女性有时候会自己觉得自身是脆弱的,但其实不是。


诗人、小说家巫昂(中)


安小庆首先提到自己开始《平原上的娜拉》创作是因为疫情后的诸多危机,一种“遗愿清单”式的创作。这次创作源于年轻时看到的《半边天》节目之中刘小样的故事,不断好奇刘小样之后的人生命运如何,基于这种情感展开的一次创作。她注意到,在以往大家学习女性主义运动时往往都是从欧美的第一波、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出发,而很少关注东亚地区的作品,上野老师的作品成功在东亚人之中引起了共鸣。安老师强调,“女性视角”的实质是一种边缘视角、弱者视角,是更加文明和进步的全人的视角,是符合马克思与恩格斯“全面发展的人”的视角。


纪实文学作家安小庆(右)


陈希颖首先谈到了自己从日本文艺作品转向女性主义的转变过程,其中受到了2019年上野千鹤子老师在东京大学的讲话很大的影响,这场讲话让陈希颖开始关注上野千鹤子和女性主义,发掘到了《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这本书,也引出了自己转型女性主义的目的是回应大家的需要。陈老师指出,之所以只有上野老师的书能够做到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上野老师书中的内容更加贴近我们的成长、生活,写作语言也更贴近大众。陈希颖同时号召培养男性的女性视角,让男性也加入进女性主义之中。她敏锐地指出,当下女性视角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所以开拓更多的多样性,开拓更多写作的可能,成为出版方面需要探讨的下一个目标。


图书品牌“明室”创始人陈希颖


译论三

那些忧伤的读书人——知识生产与ChatGPT


5月20日的另一场译论在16:30开始,这场译论以“那些忧伤的读书人——知识生产与ChatGPT”为主题,邀请知名出版人、策划人杨文轩,鲁迅文学奖得主小白,作家、资深媒体人侯虹斌,以及图书品牌“未读”创始人韩志聊聊人工智能对各自领域的影响,以及知识生产与ChatGPT的关系。


译论三现场


韩志身为本场的主持人,在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变动,希望留给大家更多讨论和提问的时间。他设置了一个模拟项目的会议,假设小白老师即将出版的新作品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由AI帮忙完成的,邀请杨文轩老师进行出版。韩老师指出,想要让作品畅销,媒体推广非常重要,ChatGPT可以找到不同的独特性,根据媒体特性做不一样的媒体定性分发,效率会非常高,而且很精准,同时能够替代人工进行工作。


图书品牌“未读”创始人韩志


杨文轩指出AI受限于指令,无法进行独立创作;其次,即便要给AI指令也不应该让它呈现文字形式的作品,文本属于抽象思维,受限于人脑的转换能力因而具有局限性。杨老师提到,即便要利用AI出版作品,也应该是让AI阅读文本后拟出标题或修改逻辑错误这些形式,充分利用AI文本挖掘的能力。


知名出版人、策划人杨文轩


侯虹斌认为,媒体终有一天会消失。纸媒的规模如今已经大不如前,而有了ChatGPT之后其他媒体也会进一步被冲击。对于ChatGPT而言撰写新闻报道非常简单,同时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对于传统媒体的要求越来越低。只有长篇深度报道还能留存的时间长一些,目前的ChatGPT的水平还做不到代替人进行审读采访报道,但是未来应该也能代替。侯老师还提到,深入采访很多时候依靠的是对被采访者进行情感模拟,而这一点未来AI可能会做得更好。


作家、资深媒体人侯虹斌


小白提到,在ChatGPT3.0的时代,自己曾经参与过一个与AI合作写作的项目,与当时AI合作需要照顾它而消耗更多的精力。然而4代的ChatGPT进步超乎了想象,但是依旧和合作写作小说有着一定差距。目前ChatGPT需要的指令模式还无法让它超出指令创作,也不能实现共同创作。事实上一个作家99.999%都是别人的东西,自己能原创的部分极少,即使莎士比亚也只有0.001%,大部分东西都是他那个时代文本积累的。


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小白




译论四

以书之名——小而美的出版与设计


5月21日下午,第五届译想论坛迎来了最后一场译论,本次对谈以“以书之名——小而美的出版与设计”为主题,邀请出身书籍设计师的出版人杨林青,书评人、作家绿茶,楚尘文化创始人楚尘,以及群岛Archipelago出版传媒品牌负责人秦蕾,“以书之名”,一起谈谈他们心中“小而美”的出版机构、小的公司如何制作一本理想的书,“美”的书有些什么共性,编辑和设计师如何配合孕育了它。


译论四现场


秦蕾分享了她个人对“小而美”的理解,“小而美”的核心不是字面上的“小”或者“美”本身,而是更多样化、各种可能性、执着努力探寻和探索。正是这样的一些探索,才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原来可能不存在,或者说没有机会呈现出来的那些优质的内容;或者说正是这样的一些探索和努力,帮助我们把我们已有的这些事物能够不断推进它们进步和迭代,产生出更好的内容来。


群岛Archipelago出版传媒品牌负责人秦蕾


杨林青指出视觉这个东西不仅仅是能为文字服务,用视觉的语言进行讲述、叙事,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它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对于很多书而言它不是一个设计、不是一个包装,已经融入我的整个写作结构里面。杨老师指出,自己目前遇到的很多书,都需要需要视觉介入,跟作者一起发挥作用。他还联系到最近逐渐增多的艺术书展,并且解释了“艺术家书”这个门类的特殊性——专门为极少数“共鸣”读者服务的特殊门类。


书籍设计师、知名出版人杨林青(右)


绿茶提出,在自己出书的过程中,往往小出版社和出版品牌的合作更加愉快,并且能够亲自体验和参与。他认为这些小出版社和出版品牌更重视“小而美”,而“小而美”寄托了他对中国出版业的希望。绿茶老师注意到,很多“小而美”的出版社和品牌筛选书的标准非常苛刻,他们对于书的出版要求更精准。

作家、书评人绿茶


尘首先指出,“小而美”的概念在近十年出版行业和其他行业都广泛提及,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期待,美好的,精神灵性的东西接着,楚尘向大家详细地讲述了法国午夜出版公司的故事和企业精神,借助PPT向大家展示了“小而美”式的出版以及这种“小而美”的作品如何吸引读者。


楚尘文化创始人楚尘





现场掠影




TO BE CONTINUED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