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索·恩新书 │ 是宗教,还是传说?—— 共济会四百年

作者:索恩thornbird

发布时间 2023-05-06 15:29   浏览量 88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即使是我们这些从未梦想过加入共济会的人,也可以透过共济会的镜头审视历史,从中吸取教训。此时此刻,在我们追寻幸福生活的旅程中,或许有一种做法会大有裨益,那就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诞生于全球化初期的社群形态如何在践行人类一些理想的过程中演绎出悲喜交加的故事。





共济会四百年

[英]约翰·迪基(John Dickie)/著

迩東晨/译

装帧:精装
定价:89元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反水投注网站 │ 索·恩


黑白无间

布拉尔用纪录片展现的“地球上的共济会”,绝对是大英帝国的产物。

2019 年秋,我邀请一位到访的资深石匠在伦敦共济会会堂附近的餐厅共进午餐,向他讨教印度共济会的现状。巴拉特·V.埃普尔(Bharat V. Epur)浑身散发着一种源自内心的安详,不愧是一位在印度总会所多个高级职位上历练过的老会员,在那些职位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曾担任东印度地区的总会长。

巴拉特出生于金奈(也就是帝国时代的马德拉斯),于1998年加入共济会。几年前他卖掉了自己的保险公司,现在周游世界,处理共济会在各地的事务。他还抽时间撰写了《企鹅印度问答集》。

他认为共济会“多层次呈现了浓缩历代精华的智慧”。其仪式不过是“业余戏剧表演”,源于西方经验,但它最深刻的真理则源于印度。巴拉特对共济会推崇备至,但说到他家乡共济会的现状时,则给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估:“我们是得过且过。”与早期的印度总会所相比,如今的会所已无法再激发社会上对“顶级阶层”的兴趣,部分原因在于经费。

印度会所建筑往往暴露出与当初帝国基础设施的不解渊源:会所建筑占用的土地是从铁路公司或军队长期租赁的。随着印度的发展,土地的价值暴增。长期租约到期后,兄弟们就面临着严峻挑战,若想续约,就得付出翻了很多倍的租金,否则就无法保留他们集体活动的场所。

招收不到新会员也是个大问题。许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根本没时间参加会所的活动:那些受雇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行业的人需要长时间工作,而且通常是按照美国或欧洲时间工作,他们的办公室远离共济会圣殿所在的老城中心。

印度共济会绝对不会受到不宽容这种事的困扰。印度总会所于1961年建立时,便推选出了一位穆斯林担任第一任总会长;最近担任过总会长的包括一名锡克教徒和一名帕西人;南方辖区总会所现任领导人是一名叙利亚基督徒。印度各地会所都承认至少5种圣典,其中包括《薄伽梵歌》《古兰经》《圣经》《古鲁·格兰特·沙哈卜》《阿维斯陀》。

因此,至少在印度,英国共济会的作用基本是积极向上的。在其他地方,共济会会员为了克服历史阴影,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澳大利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第一批白人于1788 年抵达后的数百年里,澳大利亚原住民遭受了非人待遇,其中之一是对原住民墓地的破坏,而在原住民部族眼中,墓地是他们与自然景观联系的关键纽带。

有些原住民团体一直在积极争取确认并重新安葬祖先的遗骸。2002年大赦之后,共济会向墨尔本博物馆移交了大量但未记录在案的原住民骸骨, “通常是头盖骨和肱骨或股骨”。维多利亚州的会所曾多年在仪式上使用这些从原住民墓地里偷来的“死亡象征”。博物馆原住民咨询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听闻此事,无比惊骇。

这些材料被送来时未加任何说明,比如这些骸骨的来源或收集起来的缘由。我们的许多祖先被共济会抓在手里,这太可耻了!更可恶的是,他们说不清那些骸骨来自何处。如果我们都不知道祖先来自哪里,我们怎么可能重新安葬他们?

难怪最近澳大利亚一位著名艺术家借着一件获奖画作,要求共济会解释它在殖民地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这件作品目前在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展示。达尼·梅勒(Danie Mellor)的画作《从仪礼到仪式》描绘了共济会会所内部场景及其相关的符号:立柱、黑白相间的地板、棺材和骷髅及交叉股骨图形。

画面采用了与绘有中国世俗场景的蓝柳纹样陶瓷餐具一致的蓝色调。蓝柳纹样陶瓷餐具于18世纪晚期首次出产于英国,是当时帝国经济中的一种典型消费品,而这一时期也是共济会向全球扩张的时期。在蓝色底色的衬托下,用彩色绘制的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如考拉、袋鼠和红翅鹦鹉,显得十分突兀。圣殿地板的中央是幽灵般的原住民男子跳着仪式舞蹈。这幅画提醒我们在致命而贪婪的殖民地事业中,共济会如何讲述着一个庄严而和谐的封面故事。

然而,达尼·梅勒意识到了共济会的自相矛盾,他曾是共济会会员,还是原住民和欧洲血统的混血儿。他告诉我:“没错,共济会的确具有包容性,当我还是这个组织的一员时,我感觉我们对同属‘人类大家庭’的宽容和认可是真实可信的。

《从仪礼到仪式》描绘了西方共济会和澳大利亚本土文化之间脆弱的共同点,如将知识融于仪式之中,以及将死亡视为人类体验的核心。

澳大利亚共济会会员中也有一些原住民社区中的杰出人物,比如道格拉斯·尼科尔斯(Douglas Nicholls)爵士,他是澳式足球精英球员、社会活动家,并在1970年代中期当选 南澳大利亚州州长。浏览一下当地的报纸就可以发现,尼科尔斯并非孤例。历史地看,共济会成员可能从世界不同文化中采撷了一些符号用于自己的仪式中,各地会所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它们是文化对话的发源地。

共济会一向注重历史感。但正如我努力强调的那样,共济会会员经常将他们的全部历史一股脑地塞进一种美好的身份叙事当中。就拿达尼·梅勒来说,我相信如果他探索出另一种叙事方式,少一点共济会的和谐,多一点社会张力,或许会更接近共会内在的价值观,也会让外界感觉更真实。共济会的过去就像会所的地板一样也是黑白相间的。

即使是我们这些从未梦想过加入共济会的人,也可以透过共济会的镜头审视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全球化和互联网正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和重塑人类的基本需求:社群。此时此刻,在我们追寻幸福生活的旅程中,或许有一种做法会大有裨益,那就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诞生于全球化初期的社群形态如何在践行人类一些理想的过程中演绎出悲喜交加的故事。

节选自《共济会四百年》第十六章<阿雷佐:想当傀儡师的那个人>


新书速递

索恩历史图书007


共济会四百年

[英]约翰·迪基(John Dickie)/著

迩東晨/译

装帧:精装
定价:89元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反水投注网站 │ 索·恩



内容简介

共济会于1717年在伦敦成立,是一种将人们捆绑在一起的学徒制组织。事实证明,共济会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在20年的时间里,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共济会的影响变得无处不在。在乔治·华盛顿的领导下,共济会成为新生美国的信条。共济会网络维系着大英帝国。在拿破仑的统治下,这一组织成为了威权主义的工具,后来又成为了革命阴谋的掩护。摩门教会和西西里黑手党都起源于共济会。

然而,共济会的影响力同样令人敬畏。在天主教会看来,共济会一直是一个魔鬼崇拜者的巢穴。对于希特勒、墨索里尼来说,这些组织传播了和平主义和犹太人的影响,因此不得不被摧毁。约翰·迪基的书是对秘密兄弟会的探索,梳理了共济会在世界多个区域的历史,作者查阅档案,阐述了共济会在发展过程中被人们夸大、吹嘘出来的神秘性和影响力,还原了共济会的本来面目,祛除了人们对它的脱离实际的想象。


作者简介


约翰·迪基是伦敦大学学院意大利研究专业的教授。他所著《我们的事业:西西里黑手党的历史》是国际畅销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并获得英国犯罪作家协会(CWA)的非小说类匕首奖。此后他出版了《欢愉!史诗般的意大利人及其食物的历史》(2007年)——现已拍成六集电视连续剧,并在意大利历史频道和世界各地广播电视网播放。2005年,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授予他意大利“仁惠之星”骑士勋章。他住在伦敦。


译者简介

迩東晨,80年代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生班。后相继在涉及外经贸咨询服务及能源行业的国内机构和外资企业谋生。如今混迹于自得其乐的自由译者当中。

目录


第1章 里斯本:约翰·库斯托的秘密

第2章 无名之地:户兰·亚比的离奇死亡

第3章 爱丁堡:记忆术

第4章 伦敦:在鹅和烤架酒馆的招牌处

第5章 巴黎:向基督及其崇拜开战;向国王及其王权开战

第6章 那不勒斯:一种癔症

第7章 华盛顿:美德之会所

第8章 查尔斯顿:非洲人缔造了这个神秘而美好的社团

第9章 罗马-巴黎:19 世纪的魔鬼

第10章 安拉阿巴德:帝国的母亲会所

第11章 汉堡:从深处

第12章 罗马:烘烤落汤鸡

第13章 慕尼黑:啤酒馆战略

第14章 萨拉曼卡:土狼和姘妇

第15章 纽约:美国的黄金世纪终结了

第16章 阿雷佐:想当傀儡师的那个人

第17章 遗产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