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书摘丨你也读黑格尔啊?

作者: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2-12-22 18:37   浏览量 78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黑格尔



哲学和我们的时代:读黑格尔《小逻辑》

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世界的最后目的已经完成,并且正不断地在完成中。大体讲来,这代表成人的看法,而年轻人总以为这世界是坏透顶了……

——黑格尔:《小逻辑》,第422~423页

意志不同于认识,理智把认识当成对客观世界的临摹,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意志则带有一种气吞山河的豪迈,反客为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意志藐视那假定在先的客观世界,拒绝承认外在世界是固定不移的存在,而把外在世界看作虚妄的,能够变革的东西。黑格尔说:


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个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应如此。


意志终究只是有限的东西,只是主观的理念,意志虽然藐视眼前的客观世界,但又以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为前提,否则意志便没有必要摆出与客观世界决斗的姿态了。意志与客观世界的斗争,人与天斗、与地斗,都是对它们独立性的承认,意志不可能与毫无独立性的傀儡斗争,与某人决斗就是对某人独立性的一种承认。如果有人享受意志斗争的快乐,弱不禁风的对象并不能给他带来这种快乐,独立的对象才能带来斗争的快乐。据科耶夫的解释,恋爱中的男女也是一样,爱情是一个独立意志对另一个独立意志的渴望,而不是对某物、肉体或者无独立性对象的欲望,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方听从于另一方,当一方彻底服从于另一方时,那便是爱情的终结。因此,当你想要得到一个人的爱时,并不是要屈从于对象,而是要引起对象前来斗争(征服)的欲望;当你想要保持爱情时,并不是缴械投降,凡事唯命是从,而是让这场意志之间的斗争不断进行着!


意志哲学代表了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总是以为这个世界坏透了,必须彻底推倒。年轻人群体里盛行主观主义,“这个世界应当自由”“这个社会应当人人平等”,“应当”的想法在主观主义者的头脑中不自觉地处于支配性的地位。意志哲学总是对这个世界抱有不满,感叹真正的善还没有降临到这个世界,因此,年轻人成为改变社会的动力,改造世界的热情持续地推动着他们。但是,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并不会如他们所愿时,便极有可能陷入哀怨苦闷之中。


黑格尔以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告诫年轻人,不可一直停留在有限的意志之中。


那虚幻不实、倏忽即逝的东西仅浮泛在表面,而不能构成世界的真实本质。世界的本质就是自在自为的概念,所以这世界本身即是理念。一切不满足的追求都会消逝,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世界的最后目的已经完成,并且正不断地在完成中。大体讲来,这代表成人的看法,而年轻人总以为这世界是坏透顶了……


黑格尔并不反对意志,意志哲学也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正如青年是一个人一生的必要阶段一样。黑格尔早已经历过这种阶段,如今的他是饱经沧桑的老者,笑看云卷云舒,尽观花开花落,世界的善并不是我们头脑中的永远没有实现的东西,恰恰相反,世界本身早已处在善的路上,最高的善正在完成,甚至已经完成。黑格尔不再对世界抱有不满足,不会因为世界不如己意而垂头丧气,因此他不再会失落,反而经常是泰然处之的悠闲。在黑格尔看来,必须扬弃意志哲学的主观性,进而在更高的意义上认识到客观世界本身的真理性。

凡认为是可能的,也有同样的理由可以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内容(内容总是具体的)不仅包含不同的规定,而且也包含相反的规定。

——黑格尔:《小逻辑》,第301页

现实范畴包含三个环节,即可能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当我们谈论现实时,离不开它们。现实性首先是可能性。一切事物都是可能的,“一切不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可能的”,现实性也是可能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同一的。


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思维范畴,但是黑格尔对可能性的看法如何呢?黑格尔嘲讽了那些使用可能性范畴的人。成功学、心灵鸡汤或者营销广告经常告诉受众每一个人拥有无数的可能,引诱受众进入天花乱坠的可能性之中,受众像打了鸡血一样,被激扬起来的热血模糊了双眼,看不见那些可能性的空洞,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成了他们产品的消费者而已。自己白忙乎一场,在无数的可能性之间来回折腾。黑格尔说:


一个人愈是缺乏教育,对于客观事物的特定联系愈是缺乏认识,则他在观察事物时,便愈会驰骛于各式各样的空洞可能性中。


心智不成熟的人青睐可能性甚于现实性,他们以为可能性是较现实性更丰富、更广阔的范畴,但是明智而有经验的老者则不受可能性的欺骗。原因有两个:


第一,任何内容,即使是最荒谬的东西都能够看作是可能的,特朗普成为俄罗斯总统也是可能的,只要普京修改宪法就可以了;秦始皇复活是可能的,医学发达就够了;甚至月亮掉到地球上也是可能的。黑格尔认为可能性的说法主要是玩弄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是可能的,只要你为它寻得出一个理由”。黑格尔轻视这种抽象的可能性,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认为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绝不能为各种可能性所欺骗。一只麻雀在手也比十只麻雀在屋顶更好些,一张可能中一千万的彩票也不如一百元的现金。屋顶上再多麻雀,仅仅可能是自己的,但是手里的麻雀却现实地是自己的。


第二,凡是可能的,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相反的规定于自身。可能性是抽象空洞的范畴,可以套用到任何事物之上,这是玩弄抽象空疏形式的把戏。黑格尔认为现实是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可能性不等于现实,可能性只是任何内容的单纯形式,思想不能停留于玩弄可能性的把戏之中,还应该进展到对必然性的把握。

我们必须明白肯定地说,如果历史上的英雄仅单凭一些主观的形式的兴趣支配行为,那么他们将不会完成他们所完成的伟大事业。如果我们重视内外统一的根本原则,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伟大人物曾志其所行,亦曾行其所志。

——黑格尔:《小逻辑》,第295页

内与外的统一并不是空洞的抽象,内与外的统一即是现实。现实是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的最后一部分,现实是本质与实存的统一,是由内与外所形成的直接的统一。


现实范畴随着黑格尔、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而被普遍使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实概念,一是指某个人或者社会的行为物质化,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盛行,缺乏人情,是指在与含情脉脉的社会关系相对立意义上而言的物化社会关系及其意识形态,如“他这个人太现实了,眼里只有利益,没有朋友”,“社会太现实了,没钱寸步难行”;二是在与理想主义相对立的意义上而言,指代一种务实的生活态度,“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而在知识界使用现实概念,更多的是在与思想、理论相对立的意义上来谈的,如“交易成本理论的现实意义”。我们中国人当下所使用的现实概念虽然与哲学中的现实概念有很大的差别,但也浸透着黑格尔、马克思哲学的精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切思考都必须从将现实提升为哲学研究内容的黑格尔开始。


当黑格尔讲到现实范畴时,他首先驳斥了现实与思想相对立的观点。一般人往往认为思想无法在现实中找到,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完全实现,因此,思想归思想,现实归现实。黑格尔说:


现实就其有别于仅仅的现象,并首先作为内外的统一而言,它并不居于与理性对立的地位,毋宁说是彻头彻尾地合理的。任何不合理的事物,即因其不合理,便不得认作现实。


普通人既不明白什么是思想,也不明白什么是现实。思想并非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想象、计划与意愿那么简单,现实也并非外在的感性实存。通常大家存在这样的成见,即认为现实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存在,把人头脑中的主观观点、计划和意向也当作思想。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是内的理性与外的感性表现的统一,现实是彻头彻尾的理性,如果一样事物不合乎理性,那么这个事物就不该被称作现实,偶然的、即逝的存在并不是现实。



图书推荐

策划:佟   譞

编辑:翟冰冰

审校:罗三白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