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朝鲜王朝时期人们如何度过炎炎酷暑?
作者: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2-08-15 09:10 浏览量 190
想到在炎热的正午时分还全副武装保卫尊严的王室之人,抑或戴着斗笠身穿长袍的朝鲜时期儒生们,首先就会切身感受到一种烦闷。
出于体面,他们既不能脱下衣服走来走去,又不能轻易地像农民或奴婢一样扑通一下跳进溪水之中。即便想要边扇扇子读书边避暑,这也并不容易。
那么,这些人到底是怎样熬过夏天的呢?
国家出面管理的仲夏之冰
朝鲜王朝时期虽然没有空调和电风扇,但儒生们的过夏方式基本和我们相似,如穿简便的服装、扇扇子、洗半身浴、在凉快的树下休息等,一部分两班红人还可以尝到珍贵的汉江之冰。从庆州留有新罗时期的石冰库可以看出,韩国人的祖先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利用冰块了。
朝鲜王朝时期,朝廷在冬季起下汉江的冰块,并将其保管在东冰库和西冰库。东冰库位于汉江边上的豆毛浦,即今城东区玉水洞。西冰库位于今西冰库洞屯智山山麓。19 世纪,记述汉阳官厅和宫阙风俗的《汉京识略》的“阙外各司”条目详细记载了冰库的相关内容。
“东冰库在豆毛浦,产冰用于祭祀。西冰库在屯智山,供冰以宫中和百姓享之。此二冰库置于建国初,用于存冰以供之。东冰库有玉壶楼,景致美。”
东冰库的冰主要用于祭祀。仲夏阴历五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西冰库的冰分给宗亲、高官、退职官吏、活人署的病者,以及义禁府的罪犯使用。冰冻四尺才能开始起冰。此前,要用芦苇将兰芝岛等地的冰库四周围起来并盖好,以便强化冷藏功能。起冰时,将缠在葛根上的草绳铺在冰上,防止人们摔倒。起冰和存冰不容易,《世宗实录》里出现过赐藏冰军830 瓶酒、1650 尾鱼的记录。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对存冰之士关爱有加。
从冰库里取冰的阴历二月春分,朝廷举行开冰祭。从三月初开始供冰,到十月霜降为止,当年的冰块供给结束。若冬季天暖不结冰,朝廷还要在司寒坛举行祈求寒冷的祈寒祭。英祖时期,祈寒祭结束后冰就结得硬邦邦的,祭官也受到了赏赐。
▲《松都纪行帖》之《太宗台》(后侧),姜世晃,纸质淡彩画,大小为32.8cm×54cm,成于18 世纪,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此画描绘了仲夏之际,儒生们风雅地濯足的纪行场景,给人一种清凉之感。濯足儒生们的对面,有位拿着笔墨纸张作诗的人物。这些人物和场景充分体现了风俗的雅致和格调
虽然国家设置了冰库,但随着普通人利用冰块且其需求量逐渐上升,冰块的供给开始不足。因此,18 世纪出现了私自供冰之人,仅汉江附近的私人冰库就有30 余个。现在,从汉江采冰已经成为陌生的风景,但直到20 世纪70 年代为止,采冰还一直在继续。
通过在山中行走来散心的古代儒生们
冰块供给是国家层面的重要避暑措施,但对儒生们来说,他们的日常避暑活动则是在山中行走。夏天,儒生们长期在山中行走,既能避暑又能师生相聚。在师生相聚的同时,他们还讨论学问和现实。
另外,他们还将在山中行走时感受到的乐趣,以及头脑中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形成“纪行”。儒生们喜欢前往的山有长白山、汉拿山、金刚山、智异山、五台山、妙香山、俗离山、伽倻山等从古至今都有很大名气的山。
1558 年夏,曺植同弟子们一同去智异山旅游。为了避暑,曺植的弟子们聚在老师曾经学习的智异山附近,开启了集体山中行走。曺植和退溪李滉同年出生,并在当时和李滉一起被称为岭南学派的两大“山脉”(掌门人)。在开启智异山山行之前,曺植一行准备了刀切面、醪糟、生鱼片、糯米打糕、油煎打糕等食物,以及苏合元、清凉油等急救药。
曺植并不满足于登山本身。看到智异山各处的遗迹,他就联想到历史中的人物。路过神凝寺时,他还将税金沉重的百姓们的辛苦现实记录下来。经过在“甲子士祸”中牺牲的士林派前辈学者郑汝昌的住处时,他还为前辈的死叹息。在纪行末尾处,曺植说曾去智异山山行多达十一次。还有,他将纪行的感想记录成了《游头流录》。
曺植的《游头流录》、南孝温的《金刚山游览记》、金昌翕的《五台山纪行》、蔡济恭的《冠岳山游览记》等关于山行乐趣的记录,都被儒生们留存在自己的文集中,有很多书还被翻译了。
▲《南冥先生文集》所载《游头流录》,大小为21cm×30.5cm,成于1671 年,藏于韩国国立晋州博物馆
八德:
扇子的美学
扇子在朝鲜王朝时期的部分风俗画中出现过,直到现在它还是驱暑的头等功臣。
扇子不仅便于携带,而且用于维持儒生们的体面,还是妇人们的装饰品。在19 世纪学者李裕元所著的《林下笔记》中,出现了关于八德扇(产于黄海道载宁等地,用草叶编制而成的扇子)的阐述。八德指起清风之德、除湿气之德、垫着睡觉之德、价廉之德、易做之德、挡雨之德、遮光之德和盖缸之德。此八德诙谐地集中概括了扇子的实用性。
朝鲜半岛历史文献中关于扇子的最早记录见于《三国史记》甄萱条。高丽太祖一即位,甄萱便向使臣送去了竹箭和用雀翎做成的孔雀扇。可见,扇子是送给贵人的象征物。实际上,在朝鲜王朝时期王室的活动中,扇子一定会出场。
朝鲜半岛的扇子在国外也受欢迎。据传,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时期,扇子被看作上述两个王朝与中国、日本、蒙古等进行外交时所用的物品。明朝的使臣对朝鲜王朝的扇子特别感兴趣。有记录显示,1622 年(光海君十四年),朝廷曾给明使224 柄白扇和1830 柄油扇。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人还曾模仿朝鲜王朝的扇子,制作朝鲜骨扇。
▲《百扇图八曲屏》,朴基骏,丝绸彩色画,每幅屏风的大小为94.5cm×41cm,成于19 世纪,藏于三星美术馆Leeum
韩国有句俗语:“端午送扇子,冬至送台历。”这具有端午即夏天的开始,为应对暑热,应该准备扇子之意。到朝鲜王朝末期为止,工曹每年都制作端午扇呈给国王,国王再将扇子赏赐给臣下。各个地方也将本地的扇子作为特产进献宫中,或送给官吏和亲朋好友当礼物。
在地方的扇子当中,全州和南平的扇子被认为是“上品”。扇子中还有一个不可漏掉的事物,那就是扇子上的画。朝鲜王朝后期,记录汉阳风俗的《京都杂志》载:“端午赐京官宫扇,竹骨纸面俱画翎毛,五色线缠绕艾虎者,是也。”可见,在扇子上作画的风俗流传已久。朝鲜王朝时期有扇子上留有著名画家的画或书法名家的字的习俗。正因为如此,现在留存下来的扇子中,有金弘道的《西园雅集》、郑敾的《正阳寺》、崔北的《雪景山水图》等许多名画。
扇子主要在夏天使用,进行烧炭及熨烫等日常生活活动时,扇子也经常派上用场。扇子还经常被用于代表两班的体面,以及为妇人挡脸。扇子既是最便于携带的驱暑之物,又是可以用于各个方面的实用物品。即便是在最先进的电器流行的今天,扇子也没失去其生命力,原因可能就在于它的这些效用吧。
劝君今夏拿着尽显古代儒生风流之气的扇子,浏览一下名山大川。若是承袭了古代儒生的气质,我们是不是也能轻松地战胜酷暑呢?
▲《风俗四季图》之《夏》,大小为38.6cm×60.3cm,成于朝鲜王朝时期,藏于庆熙大学博物馆。此为人们在河边下棋避暑的场景
本文节选自
真景
文物中的朝鲜王朝史
[韩] 申炳周 著
王海龙 译
2022年6月出版/188.00元
ISBN 978-7-5201-8254-6
反水投注网站 ·甲骨文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