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速递 | 《棉花、石油与钢铁:俄国工业垄断研究(1861~1917)》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2-06-22 14:44   浏览量 22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20

六月

星期一

本书从正反两个方面介绍了俄国工业垄断的影响,提出工业垄断满足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要求,推动了俄国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阻碍技术革新、制造商品危机、激化阶级矛盾、控制国家机器等弊端。


——《棉花、石油与钢铁:俄国工业垄断研究(1861~1917)




 

工业化是世界近代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18世纪60年代起,欧美国家先后发生了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不仅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革新,使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同时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得到确立和推广。

 

早在17世纪,俄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18世纪,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鼓励和扶植手工工场的政策,使手工工场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8世纪下半叶,俄国各地区经济出现一定分工,形成相互补充、相对统一的国民经济体制。发达的运河交通网络促使全俄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些条件都有利于俄国早期工业的发展。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俄国工业发展缓慢,生产效率低下。这是因为,当时在俄国只有个别工业部门,比如棉纺织工业,开始使用机器生产,普通劳动力依然在俄国工业中占据主流,工场主对掌握新的机器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感兴趣,极低的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和技术停滞,传统手工工场逐渐衰落。手工工场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越发尖锐。

 

俄国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大大加快了它的工业化步伐。由于农奴制的废除,法律正式允许把农奴劳动力应用于工业中,大量农奴进入劳动市场为手工工场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同时政府实行保护性关税、币值改革、兴修铁路、兴办专门工业学校等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改革中农奴缴纳的赎金成为俄国工业革命的重要资金来源。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迅速兴起,很快就成为俄国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以棉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但是工业发展的许多条件,如大量资本、熟练工人、商业管理、信贷制度等条件并不完善,俄国工业发展并不稳定。1873年和1882年出现的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俄国工业发展的脚步。危机和萧条使大批小手工业者和中小企业破产,从而加速了生产集中和大机器工业取代小手工业的过程。

 

俄国工业在19世纪90年代迎来了发展高涨时期。由于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大量输入、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等使得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集中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90年代,俄国铁路运输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俄国的棉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在此期间也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发展速度不及重工业部门。俄国重工业产值快速增长,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冶金业、煤炭业和石油工业。俄国冶金业放弃了传统的冶炼法,引进平炉炼钢法。技术革新使得俄国冶金业生产能力急剧提高。工业和运输业大规模采用蒸汽动力刺激了煤炭工业迅速发展。同时,煤炭业则大力提高了机械化的程度,并且形成了以顿涅茨煤炭基地为代表的新型煤炭中心。石油工业是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俄国的石油工业主要集中于巴库地区。俄国的石油工业也进行了技术革新。新的石油开采、蒸馏和运输技术的出现,蒸汽动力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俄国石油工业的生产效率。俄国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轻工业发展逐渐放缓。1896~1900年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达到了顶峰,5年间增长了53%,而轻工业仅增长了14%。

 

经过90年代的工业发展高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以冶金、煤炭、石油为主的重工业部门在俄国已经完全建立起来,并且在国家工业生产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工业品总产量中,俄国的比重已由1881~1885年的3.4%增长至1896~1900年的5%和1913年的5.3%,仅次于美国。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1883~1913年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3.4%,高于西欧国家2.7%的年均增长率。

 

 

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使企业优胜劣汰,加快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趋势,这种集中趋势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垄断。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或多个工业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按照一定组织形式而结合的巨型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联合。它们凭借垄断地位,控制生产和流通领域,获取垄断利润。现代意义上的垄断组织形式主要如下。

 

(1)卡特尔(Cartel),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及生产规模的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

 

(2)辛迪加(Syndicate),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以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

 

(3)托拉斯(Trust),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联系的大企业合并而组成的垄断组织。

 

(4)康采恩(Konzern),是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或大银行为核心联合不同经济部门的企业、银行而组成的企业集团。

 

俄国早期垄断组织的出现伴随着政府对国家工业生产的积极调节。在彼得大帝经济改革时期,如果认为有必要在国内建立起某种新工业部门的时候,政府就会给予工厂主(包括外国工厂主)在俄罗斯生产产品的垄断权。这种做法在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统治时期得到了特别的发展。比如应圣彼得堡第一家棉布厂创始人的要求,自1753年起,为期10年,在全国范围内禁建棉布厂。同年,莫斯科的一家金银铂工厂也被赋予了类似的特权。但是这一政策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发生了变化。她认为垄断是有害的,并优先考虑小工业而非大工业。她在给工场手工业委员会副主席Ф.苏金(Ф.Сукин)的诏书中写道:“大工厂不是为手工业的普遍传播和国家富强而服务的,而是把小手工业者们限制在高墙之内,中间的徇私舞弊、独断专行让许多人失去了生计……工厂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衰败……社会厌恶大工厂主。”


俄国现代意义上的垄断组织是在19世纪80年代形成的。这一时期的垄断组织大多在对国家有特殊重要性的部门(冶金、金属加工、机器制造、石油和制糖工业等)中建立和经营发展起来的。这些领域不仅大量吸纳外国资本,而且也接受国家注资。在八九十年代的俄国工业中出现了大约20个相对稳定的垄断联盟。虽然,直到20世纪初,垄断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还不是很大,但是1900~1903年的经济危机对其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俄国工业垄断联盟的主要形式是卡特尔,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各个独立企业通过签订销售协定而实现的联合,组织相对比较松散。俄国卡特尔形式垄断联盟的发展主要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产生和发展于俄国主要工业部门的卡特尔被推广到其他的相关工业部门;二是其组织形式逐渐向更为稳固的辛迪加形式(统一定价、分配各企业的产量和销量)垄断联盟转变。1900~1908年,俄国工业中出现了50多个卡特尔和辛迪加形式的垄断联盟,几乎覆盖了俄国所有工业部门。

 

随着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流通领域内高速发展的垄断组织,必然要向上下游生产领域延伸,于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托拉斯便诞生了。1910年以后,垄断竞争日益加剧,金融资本的作用不断加强,俄国工业中出现了托拉斯式的垄断组织。俄国工业托拉斯化在重工业部门中获得广泛发展,尤其在石油工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石油工业中出现了俄国石油总公司、英荷壳牌集团和诺贝尔兄弟公司三大托拉斯垄断集团。类似的趋势也出现在轻工业部门。在纺织工业的棉纺和丝纺生产中出现了托拉斯形式的垄断联盟,其中克诺普公司最具影响力。

 

康采恩是以资本最为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将不同工业部门的企业联合而成的多种企业集团,其在俄国工业中尽管以多样化经营的形式存在,即为了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或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将资本投入到其他工业部门,但仍以固有部门为经营主体,如纺织工业中最大的联合企业孔申公司,虽然控制了多家铸造厂、砖厂和化工厂并积极渗入煤炭、石油等工业部门,但仍以纺纱、印花和染色为经营重心。

 

俄国虽然是资本主义发展较迟的后起国家,出现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现象也较晚,但是,借助政府的干预、外国的技术和资金扶持,它的工业集中程度到20世纪初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甚至超过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居世界第一。俄国近代的大多数企业,一方面依靠政府投资和订单来维持,另一方面又以不同国家的外资作为靠山,因而,为了争夺政府订单、划分市场范围和规避经济危机风险,联合起来成立某种垄断组织成了许多企业的主要选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工业垄断组织的出现,引起了俄国政府的注意。俄国政府与工业垄断组织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沙俄时期,就有学者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在苏联史学界,对此问题的普遍看法是,随着垄断组织的不断壮大,政府对垄断的依赖性增强,政府逐渐处于垄断企业的控制之下。然而还有一些学者,比如И.Ф.肯丁(И.Ф.Гиндин)和В.С.强金(В.С.Дякин)认为,其中并不存在从属关系,而是存在共同利益。现代有些历史类著作也从这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


垄断组织在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之后,迅速在享受国家广泛补贴的领域(冶金业和铁路运输业)中发展了起来,大量资本的涌入使这些行业发展迅速,市场上很快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为了防止企业破产,政府被迫采取分配订单、提供贷款与补贴等措施,来支持企业维持经营。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支持建立行业内的卡特尔和辛迪加。此外,政府于1882年直接参与了组建铁路辛迪加,并计划逐渐减产至符合市场需求。第一批辛迪加,涉及铁轨、车厢、桥梁、铁路配件等产品。它们的诞生形成了对铁路供应领域的垄断。


糖业卡特尔的成立完全得到了政府的默许。面对行业的生产过剩和价格的断崖式下跌,食糖生产商们开始向财政部请愿,要求建立一个糖业卡特尔,实行食糖生产配给制。1887年4月28日在基辅召开的糖业生产者大会上,企业主们成立了全俄制糖工厂主协会。该协会在19世纪80年代末已经覆盖了帝国92%的糖业企业。全俄制糖工厂主协会以及随后成立的糖业协会,在其存在的期间内,都得到了政府坚定的支持。这是由于该行业的大多数企业主都是贵族出身,传统上受到专制政府的庇护。此外,糖税作为国库收入的一大来源,累计为国库带来1500万卢布的收入。


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快速发展,政府对待辛迪加的立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时任财政大臣С.Ю.维特致力于加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这时,旨在调高价格和限制市场商品规模的垄断组织不符合政府的利益。政府面临的任务是打击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在19世纪90年代,政府停止了对冶金业和机器制造业辛迪加的扶持,并以转移订单和组织国有生产来威胁辛迪加们降低供应国家的产品价格。1894年,维特通过个人压力,迫使南方工厂铁轨辛迪加解散。1897年,财政部下属的刊物撰文指出,当时的铁轨单价相较前几年出现明显下降。


在那些不影响国家利益的行业,情况则完全不同。在那些行业里,政府中立地看待垄断,甚至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支持垄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糖业卡特尔。很多人说,政府在1895年实行“食糖配给制”是为了维持濒临崩溃的糖业协会的一种手段。然而,我们必须考虑到,两年内糖的消费税增加了75%,如果依然保持较高价格,会抑制消费,这不符合政府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配给制看起来更像一种妥协:一方面保留了形式上的垄断;另一方面建立起某种机制防止糖类产品的消费萎缩,从而防止国库收入下降。在这个问题上,说政府对垄断组织的政策完全不妥协是错误的,尽管当时除了食糖配给之外,没有任何赋予垄断组织合法化的其他案例。


1901~190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俄国的经济。政府从大型冶金和机器制造业的企业入手,试图重新刺激工业发展。然而,所有措施都没能奏效,越发严峻的工业形势迫使政府转向了19世纪80年代的路线——建立行业垄断组织。财政部的官员们认为,重建行业垄断组织,不仅能够在危机时期减少生产,还能使工业特别是南方的冶金工业,在没有国家帮助的情况下,找到适应市场条件的办法。当时财政部的一份官方文件中指出,如果“企业主们……发现通过联合起来寻求解决现有困难的办法是有用的……他们的努力将不会遇到任何阻碍”。政府的《工商报》(《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ая газета》)也频繁撰文介绍垄断组织的优势。其中有文章指出,“只有企业主们的联合才能使生产恢复秩序”“只有通过工厂与工厂之间保持团结和和谐,才有可能使现代工业这个巨大的复杂机器,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在危机结束之后,这种宣传并没有马上消失。在1906~1907年的出版物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的观点:“企业主们做出的唯一正确的决定就是通过联合起来改善自己的处境。”除此之外,以维特为首的财政部采取了税收、补贴、货币政策、配给订单等方式来挽救濒临破产的大工业企业。


但是我们据此就可以说明,政府完全支持垄断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政府并不急于引入适当的法律使得垄断合法化和常态化。1845年《刑法典》的第913条和第1180条依然适用于俄国境内的大型工商业组织。根据这些条款,对“商人罢工和恶意提高食品价格等行为”可以提起诉讼。违法者将面临监禁或罚款。此外,《民法典》中第1528条和第1529条规定市场交易不应违反相应法律和扰乱公共秩序。为了规避法律造成的麻烦,俄国的垄断组织做了大量工作来使得自己的存在合法化。政府不愿意将垄断合法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希望手中有一种工具,可以压制特别强大的犯罪行为”。保留古老的反垄断法律是为了给企业主施压,因为后者的危险不在于禁止性法律的存在,而在于他们随时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曲解法律。


经济危机之后,随着垄断组织的势力不断加强,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反对垄断的声音。势力庞大的垄断组织开始威胁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使得政府有必要重新考虑对其的政策。政府转变政策的导火索是1908年建立南方冶金托拉斯的尝试。大臣会议主席斯托雷平收到了一些请愿书,要求阻止南方冶金托拉斯的成立,并限制“冶金销售”金辛迪加的活动。国家贸易和工业大臣И. П.希波夫(И. П.Шипов)表示,俄罗斯社会强烈反对南方冶金托拉斯,政府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И.亚修科维奇(И.Ясюкович)是该托拉斯的直接组织者之一,他承认,不利的社会舆论是南方冶金托拉斯失败的原因。


政府中的反垄断代言人是交通大臣С.В.鲁赫洛夫(С.В.Рухлов)。他认为,农业俄国的垄断组织是人为的外来现象,其活动势必会阻碍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鲁赫洛夫主持下的交通部出台了一个打击垄断组织的政策,矛头直指当时的“煤炭销售”辛迪加。1912年,大约50%的国有铁路的煤炭订单由非垄断企业承担。在1913年,交通部与“煤炭销售”辛迪加的煤炭合同的签订价格要低于与非垄断企业的煤炭合同。


一战前经济繁荣时期的政府政策是相互矛盾的。和以前一样,食糖配给制和石油协会等被保留了下来。但是,这些垄断组织官司缠身,法律始终没有赋予垄断组织合法的地位。例如,1908年1月和1910年初,在敖德萨火柴辛迪加和盐业辛迪加先后被官方立案调查。两起案件最终都没有进行审判。这说明,这两起诉讼仅仅是政府为了“炫耀肌肉”,而不是真正调查行业垄断行为。


政府对垄断组织的打击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前线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业产品的生产和运输遇到了困难。这迫使政府不得不重新允许垄断组织参与到军事和经济任务中来。垄断组织熟悉商品类别,能够及时向生产企业施压,确保订单的履行,并且能够控制生产的时间、产品的质量和原材料的来源。简而言之,它们熟悉行业的上下游,能够确保产品供应和生产效率,是国家战时国防安全的基础。作为军事命令的一部分,政府与垄断组织开展合作。但是要说,因为垄断组织在一战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攫取了大量利润,从而能够左右政府政策,恐怕略显偏颇。我们现在很难判断,垄断组织在战时的影响力是否得到了加强,因为自1916年以后,各类工厂就相继被剥夺了执行不符合国防利益的命令的特权。政府全面控制了垄断组织的商业和生产活动。比如,中央军事工业委员会希望金属辛迪加变成冶金委员会的一个统计和执行机构。没有冶金委员会的命令,金属辛迪加无权交易金属制品,因为每一车金属制品的发送都需要铁路部的盖章。


十月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开展了对工业和银行的国有化运动,并取缔了垄断组织。但是,新政府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候,部分继承了原垄断组织的管理模式。



本书《棉花、石油与钢铁:俄国工业垄断研究(1861~1917)》以工业垄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帝俄晚期俄国工业垄断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同时选取了纺织、石油和冶金三种垄断程度较高且影响范围广泛的工业部门作为考察样本,以微观的角度具体分析纺织、石油和冶金工业部门中垄断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的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到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工业垄断发展的总体趋势,旨在考察俄国整个工业部门垄断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结合的现象以及两者的关系特点,进而探寻垄断对俄国工业本身,甚至对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二、三、四章分别阐述了俄国纺织、石油和冶金工业垄断的形成与发展。纺织工业是俄国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俄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门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俄国工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石油和冶金工业则是俄国重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工业发展高潮中,以石油和冶金工业为代表的俄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俄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改变,重工业的占比超过了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


本书作者史论结合,以翔实的资料、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语言很好地为我们解读了农奴制改革后到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工业垄断的发展情况,其中不乏鞭辟入里的新观点。比如,本书从正反两个方面介绍了俄国工业垄断的影响,提出工业垄断满足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要求,推动了俄国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阻碍技术革新、制造商品危机、激化阶级矛盾、控制国家机器等弊端。又比如,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民生的角度分析了垄断资本与国家之间的对立与结合,提出沙皇政府不断扩大干预俄国工业并加强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影响,但是工业垄断资本逐渐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直至国家机器彻底沦为服务工业垄断资本的工具。


不过,近几年,自由主义史观被引入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史学界,部分类似工业垄断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等议题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国内的学者亦能受此启发。这部分内容也许是未来研究近代俄国工业垄断的新内容和新方向。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一方面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成资本;另一方面又通过兼并收购的手段吞并其他资本,来实现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由于技术革命的同一性和资本运动的内在联系,工业革命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曾先后过渡到工业垄断时期;但由于各国历史发展各具特点,政治经济条件互有差异,各国的垄断类型、程度和规模等方面又不尽相同,因而实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俄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部分,与英美等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工业化和工业垄断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经济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可惜的是,人们往往更愿意关注欧美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史,对俄国这类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往往有所欠缺。迄今为止,国内一些权威的世界经济史的高校教材对俄国近代工业发展相关内容依然存在叙述过于简单的问题。


以上是我作为白胜洁的博士生导师对她的专著,以及围绕俄国工业垄断化问题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希望同行指正。


张广翔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为《棉花、石油与钢铁:俄国工业垄断研究(1861~1917)》序言,作者张广翔。)


书籍简介


棉花、石油与钢铁:

俄国工业垄断研究(1861~1917)


白胜洁 著

2022年5月/98.00元

ISBN 978-7-5228-0119-3

作者简介


白胜洁,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史、俄罗斯与中东国家关系史等。2017~2018年在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访学。近年来,在《求是学刊》《江汉论坛》《世界宗教文化》《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教育部委托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项。


内容简介


1861年改革以后,俄国迎来了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和资本的高度积累,为俄国工业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


本书以工业垄断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探讨了帝俄晚期俄国工业垄断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影响,同时以微观角度选取了纺织、石油和冶金三种垄断程度较高且影响范围广泛的工业部门作为考察样本,具体分析纺织、石油和冶金工业部门中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全面和客观地揭示这一时期俄国工业垄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俄国工业垄断发展的总体概况

第一节  工业垄断形成的必要条件:生产和资本集中

第二节  工业垄断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工业垄断资本与国家


第二章  俄国纺织工业垄断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纺织工业垄断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纺织工业垄断组织的建立

第三节  国家对纺织工业部门的调控


第三章  俄国石油工业垄断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石油工业垄断形成的缘由

第二节  石油垄断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第三节  石油工业垄断的影响


第四章  俄国冶金工业垄断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冶金工业垄断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第二节  冶金垄断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第三节  国家对冶金工业部门的调控

第四节  冶金工业垄断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后记






策划:张思莹

编辑:王   雪

审校:李明伟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