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跟着“绿色经典读书会”探寻17位先驱的思想轨迹

作者:经管领读

发布时间 2022-06-08 11:00   浏览量 16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世界环境日  6·5


2019年发起成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绿色经典读书会”,大量研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观点与思想,从这些人物的经历中观察历史,从他们的思想中观照自然。


《世界可持续发展历史轨迹——人物与思想》这本书,汇集了读书会的研究心得,从卡逊与《寂静的春天》到佩西与罗马俱乐部,从梅多斯与《增长的极限》到芭芭拉、杜博斯与《只有一个地球》,从斯特朗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布伦特兰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从里斯与生态足迹到戴利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从戈尔与《难以忽视的真相》到诺德豪斯与《气候赌场》……


2022年是《增长的极限》发布50周年、“斯德哥尔摩+50”、“里约+30”,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个宏大主题的兴趣,未来将取决于地球村中的每个人,维持地球的生命健康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所有人的责任,要把未来命运握在自己手中,路阻且长,任重道远。




1965年9月,罗马俱乐部创始人奥莱利欧·佩西(Aurelio Peccei)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次拉美银行家和企业家会议上发表题为“当今世界的挑战”的演讲,提出人口爆炸、环境退化、南北分裂、电子新工业革命等问题,呼吁需要以长远谋划和全球视野进行研究从而应对面临的“人类困境”挑战,这次演讲后来被视为著名的罗马俱乐部成立之发端。


1968年4月,佩西邀请30位欧洲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在罗马林赛科学院聚会,讨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及采取行动的建议并决定创建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


1972年罗马俱乐部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发布,提出按照当时的增长趋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向自然排放的污染将在百年内超过地球的承载极限,呼吁尽快采取措施,越早行动损失越小。报告发布之初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后人对该报告的充分肯定并不是当时的情形,报告提出的均衡发展一度被误认为是提倡“零增长”,引发将阻碍经济发展的担忧。


两年后的1974年,罗马俱乐部又发布第二份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提出当前全球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必须关注全球的有机整体性,通过重建世界系统、培养全球意识等破解“人类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罗马俱乐部视角的敏锐度和观点的前瞻性,近半个世纪以来,增长极限预判的趋势得到惊人的验证,人类一次又一次在转折点上面临艰难的抉择。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写道:“人类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面对国家之间和各国内部长期存在的悬殊现象,贫困、饥饿、病痛和文盲有增无减,我们福祉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2002年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大会对人类究竟向何处去提出了严肃的关切。


历史的时钟指向2021年6月,古特雷斯在宣誓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演说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十字路口,面前摆着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崩溃和永久的危机;另一条路是实现突破,享有更绿色、更安全和更美好的未来。”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右)宣誓就任联合国秘书长,这是他的第二个五年任期。在宣誓就职时说,他说:“我们确实处于十字路口,面临重大选择。”


我们现在正走在哪一条道路上呢?为什么我们总是处于不断加剧的危机状态和必须抉择的十字路口?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人们关心的重点已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转向如何付诸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行动何其难也,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向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转变?


如此重大问题的答案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寻找,在寻求摆脱“人类困境”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先驱对人类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思考以及为此而付出的艰苦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回答问题的线索和启迪。


人类的贪婪是使自身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的物欲膨胀导致对自然资源的盲目索取,对生态环境恶化视而不见。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驯服”自然来满足无限扩张的需求欲望,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迎合与纵容自身的贪婪。


卡逊、鲍尔丁、佩西、诺德豪斯等一批敏锐的科学家和学者很早便觉察到这些问题并不断地发出警示,努力制止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掠夺。可是,人类的贪婪与冒险仍然在耽误采取果断行动的时间。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不仅没有使人类建立对自然的平等与尊重,大自然的承载压力反而在不断加大。


在对地球的索取上,人类已经负债累累,全球足迹网络(GFN)按照里斯提出的“生态足迹”方法,用“地球生态超载日”计算地球进入当年生态赤字状态的时刻,结果显示自1970年起地球生态超载日不断提前,2021年地球生态超载日是7月29日,表明人类2021年对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较地球生态系统的再生速度快了约1.75倍。


甘地说:“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那么,多少“需要”算够呢?19世纪,梭罗远离喧嚣和浮华,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独自居住两年多,家具只有一张床、两张桌和三把椅,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他信奉的超验主义,为世人提供了一次极简、平静和贴近自然的生活试验。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瓦尔登湖》在出版160余年后的今天成为走进自然和理解自然的经典著作,他作品中的许多观点和思想对当时和后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约翰·缪尔是梭罗的崇拜者;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巴拉布市威斯康星河畔有过一段梭罗式的隐逸生活,并在此期间完成了环境保护绿色经典著作《沙乡》的大部分章节;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坦言,她的思想得益于像亨利·梭罗和约翰·缪尔这样的19世纪重要人物的影响......


1962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发出“旷野中的呐喊”,告诫人类“对于养育万物的整个自然界,我们没有投入足够的关照,我们缺少谨慎的态度。未来,我们的子孙可能不会原谅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


1984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纪的警钟》记载了佩西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一段著名对话,他们指出,传统人道主义强调发展要尽可能满足人的需要,这导致人类养成了一种庞大的、贪得无厌的消费观和占有欲,对自然过度开采、横加破坏,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为此,佩西主张实行新人道主义,号召开展一场以实现人的精神复兴为主旨的人的革命,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来正确认识和合理控制需求,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显然,如果人类沉迷于追求物质财富享受,不能舍弃目前的生活方式,那么未来的每一步所谓的“发展”、每一次对自然的“支配”,都将继续侵蚀人类生存的根基,再多也无法实现“满足”。


自然的复杂性需要人类保持永远的谦卑。


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聚集或释放,物种的活动、出生或死亡,越来越多的事实提醒我们,已有的科学认知远不能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人类对于自然还知之太少甚至还很无知。


自人类出现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的开发和改造,给地球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压力,于是在几十亿年漫长的地球历史中,开始出现与人有关的地质年代名称“人类世”,地球系统的退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


然而至今,对于自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类不仅没有真正的认识甚至没有足够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日本科学家真锅淑郎曾说“你无法与自然界的复杂性抗衡——每一滴雨滴都涉及如此多的物理因素,因此永远不可能计算出所有的一切”,2021年他与哈塞尔曼凭借预测气候变化和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前诺贝尔奖多次与全球气候问题结缘,2007年和平奖授予戈尔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8年诺德豪斯因为对气候变化经济学做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近年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被世界银行(WB)、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是处理复杂系统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的“无悔”策略。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赌场”,诺德豪斯在2013年出版的《气候赌场》中提出“我们正在掷气候骰子,结果将出人意料,且其中一些可能是危险的,但我们刚刚进入气候赌场,而且还有时间全面改变,并走出来”。在大自然的复杂性面前,人类需要敬畏而不是与之抗衡。


《气候赌场:全球变暖的风险、不确定性与经济学》是诺德豪斯创作的经济学著作,原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首先针对“否认全球变暖”“气候模型夸大了全球变暖的程度”“二氧化碳可能不会造成污染”等反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以及针对气候变化的“怀疑论”进行了驳斥,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必要性。


治理的乏力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种无奈


与前两者相比,“治理”讲得最多但也最令人失望,如果人类的本性里有贪婪的原始欲望,而自然界又极其复杂,相比之下,治理理应是可望也可即的目标。


然而,遗憾的是,在各种利益的支配下,各国所持立场无法一致,有的即使艰难达成某种共识或妥协,由于缺少总体权威的推动机制,协调低效和执行力不足,在行动层面往往步履蹒跚、迟缓延误。20世纪中叶人类开始认识到,全球性问题远超任何一个国家或阵营自行解决的能力范畴,二战后建立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在协调国际关系和推动国际事务与治理进程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全球治理长期以来乏善可陈。


古特雷斯在2021年11月13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声明中强调“我们脆弱的星球正命悬一线,我们仍面临气候灾难。现在是进入紧急模式的时候了,否则我们达到净零排放的机会就是零”。


“困境”中的人类,面对“共同的未来”,需要从历史、现实和道义等维度进行考察,需要在真正的多边主义框架下继续推进公平、正义、有效的全球治理,共同扭转危局。在人类不断地处于十字路口、面临历史抉择的攸关时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先驱们为选择明智的方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对地球这个人类的家园表现出的责任感和付出的热爱值得尊重,他们对人类前途的殚精竭虑至今闪耀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光芒,他们发出的警示有如清夜鸣钟不断唤醒沉浸于物质财富巨大积累成就的人们,他们撰写的绿色经典在当今时代仍然给我们新的启发和鼓舞。


2019年我们发起成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绿色经典读书会”,大量研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观点与思想,从这些人物的经历中观察历史,从他们的思想中观照自然。《世界可持续发展历史轨迹——人物与思想》这本书,汇集了读书会的研究心得,从卡逊与《寂静的春天》到佩西与罗马俱乐部,从梅多斯与《增长的极限》到芭芭拉、杜博斯与《只有一个地球》,从斯特朗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布伦特兰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从里斯与生态足迹到戴利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从戈尔与《难以忽视的真相》到诺德豪斯与《气候赌场》……通过分析思考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反思欲望面前的人性弱点、对待自然复杂性的态度、提振团结携手互助同进的信心。


2022年是《增长的极限》发布50周年、“斯德哥尔摩+50”、“里约+30”,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个宏大主题的兴趣,未来将取决于地球村中的每个人,维持地球的生命健康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所有人的责任,要把未来命运握在自己手中,路阻且长,任重道远。


本文摘编


世界可持续发展历史轨迹:人物与思想


黄晶 等著

2022年5月第1版

ISBN:978-7-5228-0074-5


主要作者简介

黄晶,工学博士,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曾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计划高级研究员(MIT SPURS Fellow)在美访学并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联盟(AGS)研究工作,多次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大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等活动。


目录


1.亨利·梭罗
一生活经历
二《瓦尔登湖》
三关于自然
四梭罗的影响

2.约翰·缪尔
一家庭环境与叛逆情结
二探险旅行
三国家公园与塞拉俱乐部
四缪尔的自然保护思想

3.奥尔多·利奥波德
一林业与野生动物管理
二荒野协会与《沙乡》
三大地伦理
四家族与思想传承

4.蕾切尔·卡逊
一文学与科学的融合
二绿色的经典
三卡逊的精神遗产
5.奥莱利欧·佩西
一才干初显
二中国之缘
三商业成就
四创建罗马俱乐部
五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六佩西著作及主张
6.肯尼斯·鲍尔丁
一早期教育背景和经历
二进入经济学领域
三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四对生态学经济意义的拓展
五兴趣广泛和成果丰硕的一生
7.芭芭拉·沃德
一天资聪颖
二发展中国家经历
三关注发展与环境问题
8.莫里·斯特朗
一白手起家
二进入联合国
三1972年和1992年
四里约之后
五中国之缘
六尾声
9.赫尔曼·戴利
一童年与少年
二求学经历
三大学教授
四世界银行高级专家
五重返校园
六学术思想
10.格罗·布伦特兰
一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
二挪威十年首相
三《布伦特兰报告》
四女儿、妻子和母亲
五中国的朋友
11.德内拉·梅多斯
一学生时代
二研究“人类困境”
三《增长的极限》的反响
四后续系列
五其他作品与成果
12.威廉·诺德豪斯
一初露锋芒
二气候变化与经济学
三《气候赌场》
四获得诺贝尔奖
五学术研究之外
13.唐纳德·沃斯特
一从文学到历史学
二专注环境史研究
三传记作家
四“外教中国”年度人物
14.威廉·里斯
一“区域胶囊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伦理问题
三“生态足迹”概念的提出
四城市问题
五生态足迹理论的影响

15.乔根·兰德斯
一从《增长的极限》到《2052》
二思想与观点
三多重角色的学者

16.尼古拉斯·斯特恩

一从经济学到气候变化经济学
二《斯特恩报告》
三与中国的合作
四结语

17.阿尔·戈尔
一从田纳西走向白宫
二竭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
三戈尔与中国

参考文献

后记


更多绿色发展主题书籍...


寻找“瓦尔登湖”

[美]鲍勃·威廉姆斯(Bob Williams) 著
万弋芳 钟永军 吴小佩 译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

ISBN:978-7-5201-7751-1

《寻找“瓦尔登湖”》以经济学和生态学为基础,就令人困惑的“就业与环境”争论提出了真知灼见,并提出了一个建立更宜居关系的路径。为避免出现极端的观点,即经济增长将破坏或拯救我们的自然环境,本书坚持更为客观的立场,阐明了为什么一些国家的自然环境比40年前更好或更糟。本书从生态学的视角确定了24个能够支持经济福利实现的关键生态服务要素。对这些服务及其基本生态影响的解读,将那些易受经济发展影响的服务与那些不易受影响的服务区分开来。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市场有效运行的条件,并将其与无效运行的条件进行区分。


绿色发展经济学

[日]马奈木·俊介(Shunsuke Managi) 主编
黄枭 何姗嬬 孙霄霓 邱伊惠 译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

ISBN:978-7-5201-8006-1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不平等、贫富差距加大等。衡量经济发展的传统指标——GDP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幸福感的提升。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首要目标是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本书正是超出了传统范畴,尝试开发一套综合指标,这套指标囊括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经济、社会和环境。书中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指标,并讨论了几种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的方法,这些指标为我们思考和衡量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绿色就业与可持续发展

[克罗地亚]安娜-玛丽亚·博罗米萨(Ana-Maria Boromisa) [克罗地亚]桑贾·西尔玛(Sanja Tisma) [克罗地亚]阿纳斯塔西娅·拉蒂亚·莱扎克(Anastasya Raditya Lezaic) 著
洪卉 译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

ISBN:978-7-5201-7760-3

本书立足于探讨“绿色”概念(绿色就业、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了创造绿色就业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整体经济发展而非创造精英就业和导致漂绿行为。为此,本书提出了绿色就业、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绿色政策的概念框架,构建了绿色经济促进就业的指标体系,分层次、多角度探讨绿色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提出绿色经济是一国应重点实践的经济形式,尤其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生态经济产业等的发展,能够创造就业及推动一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贾晓薇 著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

ISBN:978-7-5201-8141-9

本书将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相关联,在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构建绿色金融资本内生化的理论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绿色金融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机制、传导机制与效果评价机制。在运用非期望产出DEA-SBM超效率模型度量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机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了其传导机制,运用DID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其效果评价机制。将中国与其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状况与制度进行对比,从制度设计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并展望绿色金融发展的未来。


策划:HN
读:高雁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