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从“50后”到“90后”,我们听到5个关于高考的故事......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2-06-08 10:58 浏览量 269
又到一年高考季。每年的高考都是一次“爷青回”,有多少人在这一天梦回高考,回想起写不完的卷子,背不完的历史事件,解不出的抛物线,还有挑灯夜读的时光?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已经走过了45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高校停止了以学校课程为主要内容录取学生,直至1977年这一停止才得以结束,高校恢复了基于高考的招生。由此,1977年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元年,而1978年则成为这一届学生的入学年。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高考都是青春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一段青涩又难忘的回忆;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高考是“全家总动员”,是许多家庭生命/生活历程中的一个十分关键和重大的事件。今天我们整理了“50后”至“90后”这五代人的高考故事,透过他们的讲述,也许可以回忆起自己的高考时光,还原出全民的这份集体记忆。
“50”后的高考故事
40年前的那场高考
1966年夏天,当时的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学校的大礼堂里早就贴满了全国各地大学各式各样的招生广告,充满希望、充满诱惑,心目中的大学已经在频频向我们招手……
然而,“革命”了,大学校门也关闭了!如果“文化大革命”晚三个月,我们应该是在大学里了,可是“文化大革命”来啦。
当时我的母亲是我们学校初三(5)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家就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所以一开始动员下乡,我家门口就贴了“光荣下乡”的喜报,我不得不赶快下乡,我妈班上的同学都看着呢!于是,我就被“光荣”了一把。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解决当时城市里闲散人口过多问题的一条出路,也成为那一代青年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刻,为国家排忧解难的具体行动。
1977年,终于恢复高考了,希望的烈火被重新点燃,那是积聚了太久的渴望,那是压抑了太久的梦想!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和价值,一个可以通过高考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
知道老知青也可以参加考试,我很兴奋、很激动,因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那次我并没有报名,一是我认为那次考试是“安慰赛”,让你考考玩玩,不会录取的;二是我的家庭出身不好,我认为成绩再好也不会被录取的;三是我的老二1977年5月底才出生,还在吃奶呢。但是,我的一个亲戚在我的辅导下居然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他的基础是比较差的,“文革”中没有读什么书。我高中同学参加高考也被录取了,证明那次考试不是“安慰赛”,她的家庭出身也不怎么好。眼前的事实让我消除顾虑,信心大增。我一直坚持教着两个初中班的数学,每个班近60人,两个班每天都有近120本作业要批。做完学校的这些工作,还有带娃和家务等着我,直到晚上才可能挤时间复习,结果考分还挺高的,超出当时的录取线100多分,估计是我高中三年的基础打得扎实吧。因为我带着两个娃娃,还拿着学校的工资(我已经有5年以上工龄,可以带薪读书),又因为之前是没有文凭的中学老师,只是想着挣个文凭当个合格的、安安稳稳的中学老师,所以我选择读了云南师范大学(当时还叫“昆明师范学院”),成了数学系的一名老学生。
在当过知青、农民、老学徒之后,我参加了高考,怀着喜悦的心情顺利走进大学殿堂,当了一名1978级的“老”大学生。
“60”后的高考故事
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大学毕业管分配,考上大学,等于端上“铁饭碗”,而高考是人们通往大学校门的唯一途径,所以,千军万马都挤在这座独木桥上。我是198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第一年考理科名落孙山,第二年复读改考文科,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到北京读书。如果说人这一生注定会有几个贵人,那么我碰到的第一个贵人便是我的奶奶。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慵懒的午后,如往常一样,我脚蹬在靠墙的椅子上,蜷着身子全神贯注地收听收音机里的长篇连播小说《“阿玛蒂”的故事》,以打发无聊时光。正听得入迷,一阵由远及近的拐杖叩地声把我惊醒,抬头一看,奶奶已拄着拐爬上我家三楼,气喘吁吁地站在我面前,说:“去上课吧,我给你在一中找了个文科补习班。”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我知道那时整个毕节城里没有几个文科补习班,要找一个好的文科补习班,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选对了方向,就一切都对了。自从重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科,我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我向同学借笔记来补抄落下的课,结果第一次考试,我的历史就考了第一名。高考复习的那些日子,我在家里还享受特殊待遇:不用做家务,还有营养餐吃。当时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为了保证我的营养,妈妈每天早餐都给我煮两个鸡蛋,晚上经常还特许我喝一碗炒米糖开水。
高考分数出来后,母亲亲自到贵阳给我查来了分数,得知自己考得不错,高出重点线几十分,考了毕节地区文科第二名(第一名是我同补习班的同学),我便有些飘飘然,成天邀约朋友在家疯玩。父亲因性格直率,在单位得罪了一些人,虽业务出色,组织上想提拔他,但遭小人暗算,屡屡受挫,心情很是郁闷,见我得意忘形,便生气地说:“我不知道你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我很觉委屈,一边哭,一边冲出院子,邻居们见状纷纷猜疑,说:“肯定没考上大学,被她父亲打了。”
几日后,中央民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来了,我被汉语言文学系录取了。于是,邻居们又说:“人家不错,考取了重点大学。”我们那时是考完试,分数还没出来,便要求考生自己估分填报志愿,所以,报志愿时都非常谨慎,求稳当,我当时想,自己是少数民族,读中央民族学院把握性更大,所以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就填了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结果分数出来我的分估低了,比我分低的同学都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如果像现在先拿到分数再填报志愿的话,我的第一志愿很可能会报中山大学历史系。同年,我的几位补习班的女同学都考进了北京的重点大学。
“70后”的高考故事
1987年一个温州女孩的选择
1987年,在商品经济起飞未久、发展方兴未艾的温州地区,包括我生活的温州市鹿城区,早些年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仍有一定市场,而新的弃学下海经商的风潮更已渐渐成为新的社会主流思想,两者形成功利主义思想的合流之势。当时我的核心家庭和大家族里的所有人都觉得我还是适合读书,应该去参加高考。就这样,很幸运地被鉴定为只适合读书的我,顺理成章地等待着高考的到来。
高考前的6月,我正在温州一中高三年级唯一的一个文科班里学习,成绩其实并不十分拔尖,大概在班级前十名内。不过年纪较小的我心无旁骛,学得比较轻松愉快,语文、历史、地理三门功课的成绩尤其突出,很受几位任课老师的看重。
我记忆里的高考备考,还是很有趣的,虽然也不失紧张,但并不觉得很辛苦。在漫长的高三岁月中,作为文科班学生,需要复习备考的知识点并不算多,习题也少(话说比现在的孩子要学的东西少多了),个人觉得大半个高三时段都是浪费的,于是花了蛮多时间看杂书,学校图书室的书不多,就骑车去市图书馆借小说看,受几位老先生影响,我尤其喜欢阅读文史类的笔记小说。隔着时空的金色滤镜看去,高三最后的日子里,备考的初夏时光温暖而美好。
那时候的高考还被安排在最炎热的7月,那一年的温州似乎又特别热,于是每个考场都放了一堆大冰块,每人的课桌上也分了两小块,让大家欢乐了好久。我在考试时边把玩冰块边写字,把卷子都弄湿了,差点糊了字迹。
当时的我们参加高考不像今天的孩子一样压力山大,一则是社会重视度不强,二则是家长期待度不高。高考那三天,我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考场,中午在外面吃点面条,或者到住在考场附近的同学家一起煮点东西吃。
压力小了有时的确有助于考试。所有考试结束后我觉得自己考得还行,就放心地泡图书馆去了。过了一阵标准答案出来了,老师让我们照着答案估算成绩,我估了529分。这成绩估得很准,因为后来成绩出来是531分,是文科班的第二名,也是当年温州地区文科第二名。因为我是女生,也因为平时表现没有班长突出,老师们都觉得我取得这样的成绩比较难得,额外给了很多鼓励。
“80后”的高考故事
2000,我的高考
我是2000年参加的高考,作为跨世纪的一届高考生,记忆犹新的是“千年虫”和各种世界末日的传言。那时候的我好像根本没在意过所谓的世界末日,估计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吧,再就是高考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长辈们各种言论和表现都在向你传递一个信息:如果高考考不好,那么末日也就不远了。
我的家乡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小县城。那么一个小县城没有很好的企业,经济也不发达,但是出名的是我们的教育,我们有在省里都能排得上名的中学,很多周边地区的人都为了让孩子能进我们的县城中学而绞尽脑汁。
高三的学习应该是很辛苦的吧,我记得从初中开始就胖胖的丑小鸭在高三一年一下子瘦成了小天鹅。我想高三肯定是做过无数试卷,埋头题海,早起晚睡,每天过着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可是现在却怎么都想不起来那些辛苦了,时间果然像熨斗,各种辛苦都被熨平,记忆成了最光滑柔软的绸缎,让人每每再想起只觉得妥帖温暖。
高三的时光不觉得辛苦,可能还是因为当时的我尽管懵懵懂懂,但是在姐姐上了大学后,我就一直觉得自己一定也能考上大学,走出县城,看看外面的世界。因此,到了高三,我竟是有些兴奋,觉得从小学到高中,整整11年,终于到检验学习的时候了,而且那时就隐约觉得自己肯定是要离开县城的。
就这样,尽管学习紧张,但是高三的时间还是过得飞快,很快就到了高考。还记得,高考前,考场座位排好后,坐我旁边的一个同学的妈妈给我家送了一大桶活鱼,然后向我妈妈表达了让我帮助帮助的意思,我自然不肯,11年的努力,谁都想公平竞争吧。记得我那年高考,天气还算不错没有热得难以忍受,而我在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中也有很不错的成绩,所以其实我还是有信心的。到了考场一看,大家几乎都是有人陪着的,在等待入场的时候,我还看见一个男生忽然紧张得发抖,几乎要晕倒,周围的人手忙脚乱一阵安抚才算让他平静了下来。第一天考的好像是语文和英语,其实我还算正常发挥,但是那天晚上和同学们一起聊考试,反而坏事了,聊得觉得自己考得不好,然后后面的考试就没有正常发挥。
就这样,决定那么多人命运的高考结束了。
90后”的高考故事
我的高考:通达自我实现的启航
谈及我的高考,就不得不提及我的高中生活,那三年奋斗在与梦想最接近的时刻,至今忆起都深深地为时光惊叹和感动。
初中升高中那年,市里有两所很出名的学校,一所是市属的莱芜一中,另一所是城区所属的凤城高中。在以精英培养为基调的时期,升学率是一所高中的声望来源。家人在预估了我的成绩后果断地让我报考市里的重点高中——凤城高中,希冀我可以在一所管理严格、升学率居高不下的高中实现我的大学梦想。
中考结束后我如愿进入了凤城高中,成绩远远超出了片外学校的录取线。进入高中后,高一一年对我来说是个艰难的适应期,每天规律而单一的生活,单调且乏味,每个人只被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为梦想扬帆。
待到高二,那是文理分科的时段。原本想学文科的我,仍然遵从了家人的决定选择了自己很不擅长的理科,以至于高中后期很是痛苦。家人的观点是理科的就业前景广阔,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上更胜一筹,当时的年代,我们那儿流传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当时一代人对理科的崇拜和神化,因而我也遵从了家人的决定,选择了拥有大好前程的理科。
踏入高三的一年,正值全市倡导素质教育,高一、高二一直存在的寒暑假补课在高三时也被取消了,就连平日晚上的晚自习也仅仅是自习的样子,没有之前老师讲课的状态。比较强烈的记忆来自每月的月考和最后一个月的周考,在题海战术中拼杀,每个学生都趴在书堆里为了考入理想的学校而奋斗,黑板上一天比一天少的倒计时数字每天都像警钟般敲着每一位考生的心。
终于挨近了高考,高考的前一天是弹性休息日,全校放假预留时间给学生调适。记得当时和小伙伴出校门疯狂买补脑的补品,两人或者几人分着买了一箱平时都舍不得买的伊利舒化牛奶,还买了一斤核桃,分量足够考试的三天,希冀身体和状态都能达到最佳。高考结束后,我便开始无忧无虑地放松,虽然担心着成绩,但也知道已然不可更改,也就无须再添烦恼。
查分数那天,还是特别的激动,有紧张有不安还有恐惧,姐姐不停地督促我查分数,最后我不耐烦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告知她,让她帮我查了分数,分数不好不坏,比一本分数线超10分。分数是离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很远的,但以我理科的水平,还是可以的,我这样宽慰自己。父母也很欣慰,因为我的分数是村里几个考生中最高的,这个分数已足够让他们受到赞赏和尊敬。
(节选自《我的高考:女生的故事》内容有删改。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推荐阅读
我的高考:女生的故事
王金玲 主编
姜佳将 董建萍 徐明 高雪玉 副主编
2019年6月出版/99.00元
ISBN 978-7-5201-4614-2
内容简介
与男生相比,女生的高考之路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年代,女生又是如何进入高考?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区的33位女性高考亲历者向读者讲述了她的高考史。
书籍目录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