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 | 《甜蜜的苦痛:乡村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研究》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2-05-18 10:24   浏览量 18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内容简介

中国乡村居民易受关节炎、椎间盘疾病的困扰,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正在快速上升,接近城市。本书结合既有的统计数据,系统梳理了中国乡村疾病谱近百年的变迁规律,提出慢性病的社会类型学,进而以一个村寨的民族志为基础,从疾病的解释框架、求医问药的实践和日常的道德生活三个面向展现了乡村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

本书认为,只有厘清社会制度、生计模式、文化心态、身体习性和慢性病之间的复杂关系,保持对中国乡村疾病谱转变及其内在逻辑的清醒认识,对慢性病人的生活世界进行深入考察,才有可能将慢性病(人)纳入社会文化整体脉络中加以探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农村健康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审慎进行,防止陷入或全盘肯定,或彻底否定,或简单照搬的单向思维。


甜蜜的苦痛:乡村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研究


ISBN:978-7-5201-9938-4

余成普 著

2022年4月出版


目录/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一 中国农村疾病谱的百年变迁
二 文献述评
三 研究问题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村寨概况
一 与村寨结缘
二 族源与历史
三 生态与生计
四 村寨布局
五 房族关系
六 民间信仰

第三章 生命历程
一 慢性病的社会类型学
二 过度损耗类慢性病
三 过量摄取类慢性病
四 茶叶的兴起是“好日子”还是“苦日子”

第四章 求医问药
一 医疗的总体格局
二 对医疗体系的选择
三 对具体医生的信任

第五章 道德生活
一 与疾病共处的生活哲学
二 照护的模式
三 善终与自杀禁忌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 三个悖论
二 慢性病的人类学研究路径
三 中国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困境

参考文献


附录一则 关于丧礼的观察笔记

后记


作者简介

余成普,安徽金寨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人类学和医学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生命的延续:器官移植的全球语境与地方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生命的礼物:血液捐赠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7)。



内容摘要

任何研究都有强弱之处,天衣无缝的学术研究是没有的。有一些是理论味道十足的,但缺乏实证经验;有一些是材料特别多的,但没有理论关怀或宏观分析。尤其是在人类学研究中,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它们是我们对微观社会与宏观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的矛盾所在。将田野调查资料融入学理讨论或设置在宏观分析视角之下,乃至联系到学科发展的问题,都是艰难的。地方性问题与普遍性问题是有联结的,看不到地方社会之外的世界,就只能写出一部关联性很弱的人类学民族志。任何单一的努力都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努力一生,或许才能在不断的感悟中升华。即便如此,将之转化为优秀的成果也是非常艰难的。

考虑到上述艰难性,我们才能感悟到余成普这部新作的魅力。它的根是对一个侗族村寨的健康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其立意也是不凡的。如果没有这个根,就没有这部著作的特征之生成。如果没有不凡的立意,那么它充其量只能算作一部比较有意思的民族志而已。

学术作品的立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说别人的见解不全面,进而说自己的见解是别人没有考虑到或没有充分阐释的。这种立意是补充性、借鉴性与建设性之合。第二种是找一个攻击的靶子,再找一个箭头射向那个靶子,将之穿透、撕裂甚至击倒。这种批判性的立意是说别人的见解是错的,自己的见解才是对的,所以必须以否定他者的见解为立意的出发点。第三种则是潘光旦先生当年针对费孝通《生育制度》一书的缺陷所说的“派与汇”,也就是将多家之言融为自我之言,而不是搞“一言堂”。这是一种比较考究的立意。其中,借鉴、补充、商榷、发挥、既有否定也有肯定的终极目的是汲取他者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提出独到见解。

在余成普的新作中,他的立意是采用一种多元的认识论阐释一个侗族村寨的疾病发生规律与我国广大农村疾病谱的相似性,同时采用一种多元的本体论阐释人们对慢性病成因的理解以及应对方式。这两个思想性极强的研究取向是他的新作之精华,其中嵌入了理论创新点。这是因为,在全球有关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中,但凡涉及慢性病产生的社会成因时,其分析路径可以用三个关键词归纳:一是结构性,二是地方性,三是主体性。将这三者串联在一起的研究少之又少。余成普将这三者串联在一起做出综合全面的分析可谓是一种可贵的努力。

支撑结构性分析的理论包括健康社会因素决定论、社会经济地位说、社会分层作用说以及有关健康水平的社会梯度理论。尽管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是在探索人群的财富鸿沟、权力的大小。权益意识的强弱、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社会资本的多寡以及社会经济政策对不同人群的健康的影响程度。

余成普承认社会结构分析的合理性,但他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此基础上,将地方性置于一个相接层面的分析之中。他使用了近八年来不断往返于那个侗族村寨从事人类学调查所收集的数据,为我们审视乡村老年人如何与疾病共处提供了一面透镜。

余成普讨论的地方性问题相当广泛,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的独特、综合的影响甚至冲击。其中,医疗生态之变是指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疾病谱之变,二是就医行为之变。疾病谱之变是流行病走向慢性病普遍化的转折。在我国城市,这一转折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农村,其端倪出现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若干年之后,要比城市晚十年左右。疾病谱的变化伴随着就医行为之变。在这个村寨实现公路化的2006年之前,本村人远距离求医问药是难上加难之事,村民甚至连出门就医的信息都难以获得。随着外出务工和公路的城乡连接,离开村庄就医才具有了广泛性和真实性。

在兼顾结构性和地方性之时,余成普没有忘记对主体性的关注。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及其家属。在他的分析中,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方式,如同结构性和地方性的影响和作用一样重要,毕竟在同样的结构性制约中或在共享的地方生活世界里,人们的患病经历、对疾病的认知以及应对方式是不同的。我们从他的描述和分析中获悉,过劳致病、短缺经济时代特有的营养不良问题、就医困难、农业生产方式、个人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甚至家庭矛盾和不可预测的命运,都是他的研究对象所认识到的慢性病成因。在这一系列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知识、民间常识以及超自然认知留下的痕迹。

总之,这部新作有想象力地采用了两种三角关系作为分析维度:第一种是结构性、地方性、主体性组合的多元认识论,第二种是科学知识、民间知识、形而上知识组合的多元本体论。余成普在其新作中的理论思想创新,并不在于把某些学术观点或见解作为一个必须击倒的靶子,而是将人类学强调的整体论嵌入具体的分析和相关结论中。理论思想的创新总是一些学者站在其他学者肩头继续努力的结果。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若大而化小而论之,全球医学人类学的科学发展也是如此;若化为更小的微观,即中国医学人类学的发展趋势,如果不发生类似于水文环境突然发生巨变的特殊现象,则必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景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节选自序言

有删减


相关阅读

公民健康与社会理论



景军 著

2019年1月/8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使用医学人类学和医学社会学案例分析方法,深度解读一系列影响公民健康的社会文化现象。本书强调的公民健康是公民健康权,公民健康权牵涉公民的健康意识、民族文化的差异、医疗制度的变迁、卫生政策的波动、社会分层的限制以及健康问题的地域化与生物医学全球化的互动。本书通过对16个案例的慎思和具体分析,将四种社会理论转化成审视公民健康的透镜,目的是将有关宏大理论的思考贯穿于对真实世界复杂性和关键细节的反思之中。


精神健康与心理苦痛: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法]伊莎贝尔·顾丹(Isabelle Coutant) 

王思萌 主编;蒙田 译

2021年9月/12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来自法国社会科学与心理健康领域的前沿论文19篇,介绍了法国精神健康研究的理论传统脉络及其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历程、状况和特点。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法国社会科学经典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个人的精神心理如何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从医护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勾勒了法国当代精神健康领域的专业实践历程,阐述了其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在20世纪下半叶重组的情况;第三部分从病患及其家庭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们作为“精神心理”干预的对象所承受的精神疾苦。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