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单 | 15本书与你共读听起来让人“不明觉厉”的哲学!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2-05-05 17:18   浏览量 69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哲学是什么?” 这本身或许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从古希腊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不断有人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本质,引发千万人的共鸣。今天,文献君盘点了近期出版的15本以哲学为主题的图书,从古典西方哲学到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从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叔本华到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与你共读听起来就让人“不明觉厉”的哲学!


(以下书目按出版时间排序)




1

1

1



思想的散叶:历史唯物主义专题探究


方军 著

2022年3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01-9930-8


21世纪的今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在呼唤哲学这一“思想的闪电”再次照耀人类,解放我们的头脑。


本书是作者过往发表文章或者访谈内容的集成,既有作者学术生涯的处女作,又有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重磅佳作,时间跨度从求学期间到走上工作岗位,直至现在。全书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展开,分为理论探讨与问题研究两大部分,研究对象涉及文化冲突、价值体系、历史观等,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学术研究的思想脉络和大致走向,是对作者学术思想的基本梳理和科研成果的总结。


1

2

1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


[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著

钦文 译

2022年4月出版/118.00元

ISBN 978-7-5201-9155-5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将传主放在了那个“哲学的狂野年代”的背景之中,在叙述叔本华平淡而不平凡的一生的同时,也将其哲学与其他的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如康德、费希特、谢林、浪漫派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思想放在一起考量。叔本华作为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与乐观向上、高歌猛进的“狂野年代”格格不入,因而注定了默默无闻、知音难觅。


书中既有生动的叙述、饶有情趣的逸事穿插,又有纵横捭阖的哲学比较、严谨的思辨。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记述生平的传记,而且还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哲学史著作。正是由于这部传记,作者一举成名,也正因作者的生花妙笔,叔本华再一次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1

3

1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思想探析


彭立群 著

2022年4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01-9373-3


在海德格尔I和海德格尔II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那就是形而上学阶段,它始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结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有“返回自然”与“翻转之学”两种主要形态。在第一种形态那里,“此在理解存在者的存在”即此在的自然(本质),形而上学就是“返回自然”。他认为形而上学是“此—在”的基本现象,形而上学就是“此—在”本身。“此—在”与“自然”的关联具有个体性、整体性和有限性的特征。


作为“翻转之学”的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从三个方面对传统形而上学实施“翻转”:第一,从“在者形而上学”翻转为“在的形而上学”;第二,从“主体形而上学”翻转为“此在形而上学”;第三,从“超越时间的形而上学”翻转为“以时间为境域的形而上学”。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海德格尔又把形而上学作为克服的对象,其思想发生了更大的转折:从时间到大地、从创制到“思”、从强力意志到泰然任之、从“(此在)存在的真理”到“真理的存在”等。海德格尔是一个走在思想之路上的勇者,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不在于给予答案,而在于启发新的思考。


1

4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28期)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主办

汪信砚 主编

2022年3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01-9786-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主要刊载反映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前沿动向的文章,包括论文、译文、前沿评论等,常设栏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等。本书为2021年第2辑。


1

5

1



哲学和我们的时代:读黑格尔《小逻辑》


周龙辉 著

2022年1月/78.00元

ISBN 978-7-5201-9715-1


作为黑格尔的经典著作,《小逻辑》以篇幅短小精炼、文风晦涩难懂著称。本书分42篇,运用活泼通俗的语言将黑格尔思想世界里的精彩部分进行解析,以期与读者产生共鸣触动,或可发现一个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黑格尔。


1

6

1



情感的自然化: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李家莲 著

2022年2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01-9648-2


本书通过聚焦“情感”这一关键词而推动道德哲学实现情感转向,苏格兰启蒙时代的道德情感哲学拥有与17世纪乃至此前在西方传统道德哲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秉性。本书以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为研究对象,把沙夫茨伯里、哈奇森、休谟和斯密所提出的道德情感主义伦理思想视为前后相继的理论整体,沿着内蕴于其中的主线索——情感的自然化进程——考察了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的内在理论演化进程。围绕“情感”这一个关键词,苏格兰启蒙时代的道德情感哲学家们在聚焦于道德情感问题展开其理论探索的同时讨论了审美问题和宗教问题。


1

7

1



杜威哲学与社会改造


钱晓东 著

2022年1月/128.00元

ISBN 978-7-5201-9668-0


杜威通过改造西方传统二元论形成“总体性”哲学,将自然、人、社会和历史纳入整体之中。人类产生于自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意识,并通过意识进行交往而发展出科学技术和工业,最终使自然在艺术中得到最高显现。该总体的核心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和共享。实验主义的使命就是克服人类长期以来因匮乏和愚昧形成的分裂,在工业、政治和信仰领域内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促进人的社会化,并使自然因人类发展而复活。杜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历史唯物主义。本书希望通过相关研究,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启发人类团结一致应对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1

8

1



西方美学艺术思想研究:

从柏拉图、康德到马克思的传承与超越(全2册)


尹德辉 著

2022年1月出版/278.00元

ISBN 978-7-5201-9516-4


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基础是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神话、前苏格拉底哲学到20世纪的西方哲学,是一个由若干核心概念形成不同逻辑体系的不断传承与超越的思想历程,其最终成果是马克思哲学。因此,西方美学和艺术思想的必然归宿是马克思尚未完成的美学和艺术思想。本书以柏拉图、康德和马克思为核心,以“自然”“美”“艺术”为关键词,在对西方哲学从古代的“神”“理式”“技艺”到近代的“人”“劳动”“艺术(美的技艺)”的逻辑转换的阐明中,将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发展尽可能简明地揭示出来。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对马克思本人的美学艺术思想进行文本学的综述性研究,另一方面也对马克思的美学艺术思想做出一些开拓性的理论尝试。作为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思想将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为现实的美学和艺术。


1

9

1



伟大的目标:亚当·斯密论美好生活


[美]莱恩·帕特里克·汉利(Ryan Patrick Hanley) 著

徐一彤 译

2022年1月/52.00元

ISBN 978-7-5201-9410-5


亚当·斯密在今天以“现代经济学之父”广为人知。不过,他也是杰出的哲学家,对“人如何过上良好生活”这一经久不衰的问题尤为关注。作为西方学界知名的亚当·斯密研究者,莱恩·帕特里克·汉利教授用简明扼要、风趣而发人深省的文字,逻辑严密地展现了斯密对如何过上良好生活,以及如何养成“优秀而可敬之人格”的思考与建议,为我们理解斯密关于美好生活的绝妙思考提供了有益指引。


在斯密看来,优秀的人格因审慎、自制、公正和仁慈而出类拔萃——这些都是自古典时代以来便广受推崇的品质。而要过上良好生活,不仅要培养这种人格,还要更新对自己的认识,要行动和省思,以中立的视角看待自己。斯密作品面向的不是古典城邦社会,而是回馈自利胜于德性的现代市场社会,汉利的解读也证明了这一点。本书既谈论了幸福与克制,也探讨了爱与友情,可让当代读者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亚当·斯密,并从中明白“过上良好生活”的背后真谛。


1

10

1



鲍德里亚的生产劳动误读


李志平 著

2021年11月出版/89.00元

ISBN 978-7-5201-9583-6


生产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解释社会现实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批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下人的异化的重要概念。随着消费社会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鲍德里亚试图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发起挑战。


本书以鲍德里亚的生产劳动理论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误读。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是一种“镜像”,是资本主义的“同谋”,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可是当鲍德里亚以自己的方式阐述人类历史时,却夸大了前资本主义阶段的特殊性,造成历史的断裂与神秘化;当他论述资本主义新特征时,却否定了使用价值的基础作用,片面地夸大符码与现代媒介的作用,走向了符号决定论。


鲍德里亚试图用象征交换作为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替代方案,不但没能解构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反而使自己的社会批判失去了现实的根基。


1

11

1



埃德加·莫兰文集


[法]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 著

马胜利 译

2021年12月出版/88.00元

ISBN 978-7-5201-7812-9


本书收录了埃德加·莫兰近年来出版的五篇著作,即《地中海神话的破碎与再造》《欧洲的文化和野蛮》《创建文明政治》《生态元年》《世界向何处去?》。《地中海神话的破碎与再造》《欧洲的文化和野蛮》论述和分析欧洲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人们深入了解欧洲历史和文化颇具参考和启发意义;《创建文明政治》指出了当代法国和西方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重建社会政治生活、促进人类解放的新思路,使法国的政治家和公众从中获得了重大启示;《生态元年》对全球化、发展方式、生态和气候,以及人类伦理、公民责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分析和设想,并附有莫兰与法国保护生态代表人士于洛的对话;《世界向何处去?》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重新思考,并对人类应如何面对21世纪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看法。总之,这本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埃德加·莫兰对当今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思考和分析。


1

12

1



塞涅卡道德书简:致鲁基里乌斯书信集


[古罗马]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 著

刘晴 译

2021年12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01-8959-0


本书是古罗马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涅卡写给其朋友鲁基里乌斯的信件(共124封)的中译本。中译参照的是拉丁语学者,理查德·莫特·格默里(Richard Mott Gummere)博士于1917年至1925年所翻译的该书的英文版本(Moral letters to Lucilius)。


据考证,这批信件写于公元63年至65年,即塞涅卡逝世前不久。信的内容涵盖了作者以一名斯多葛主义哲学家的身份,对哲学、美德、死亡、学习、恐惧、享乐、财富等诸多议题的看法及讨论,涉及内容颇为广泛,体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很多主要理念,对古典西方哲学,尤其是斯多葛主义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1

13

1



中国阐释学的兴起


孙麾 陈开举 主编

2021年12月出版/138.00元

ISBN 978-7-5201-9251-4


创建中国阐释学学派,对于阐释学,对于中国学术,都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业。对阐释学而言,这将是一次崭新的重塑与捍卫;对中国学术而言,其将是全新的创制,而非任何意义上的恢复或重建。本书汇集了相关领域优秀的学者的相关成果,围绕问题交流、讨论、碰撞,在哲学阐释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上做出厘清,既涉及西方阐释学的核心概念,如Auslegen、Hermeneutik与interpretation,也包括中国语言的表达,如“阐”、“诠”和“解”的确切含义等。


1

14

1



实践哲学:马克思与传统


丁立群 主编

罗跃军 高来源 副主编

2021年12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01-9569-0


西方实践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至今未能确定一个规范性内容。本书致力于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进行梳理,对实践哲学的内涵进行澄清,以期形成一个规范性的、清晰的“形象”。西方实践哲学自亚里士多德把理论、实践和制作分离后正式形成独立领域,但是,一者,理论、制作和实践的三分对立使实践哲学内部产生了矛盾,在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的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混乱;二者,在实践哲学的社会效应上,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在知识形态上即理论和制作)的关系摒弃于实践哲学之外的弊端,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本书对传统实践哲学的前提进行了批判,重建了理论、实践和制作的关系,为重建马克思实践哲学提供了前提条件。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和基本内涵一直是学术界分歧颇多的问题。本书通过深入研究,提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一种“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它以劳动代替实践,从而在社会层面而不是在政治层面构建了一种更为彻底的实践哲学。本书进一步研究了现代西方实践哲学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实践哲学思想,特别研究了两人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质疑——这种质疑在现代西方具有典型性。回应了他们对马克思以劳动代替实践、以社会代替政治的诘难。


1

15

1



现象与主体:当代法国哲学的进路


徐晟 著

2021年12月出版/138.00元

ISBN 978-7-5201-8245-4


本书是一部系统地以马里翁为中心梳理当代(1980年以来)法国现象学最新进展的哲学专著。作者试图表明,马里翁的“充溢现象学”不仅可以从今天的视角去统摄几乎整个当代法国现象学的进展,而且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新的更有解释力的关于主体与现象关系问题的解决路径。此外,它还可以从我思(cogito)阐释史的角度,将法国笛卡尔主义传统纳入现象学运动。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