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共空间——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多元解读/鸣沙嘉年华第三场
会议/论坛

时间:2021-07-25 19:00至2021-07-25 21:0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费用: 免费

主 办 单 位: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提供者:鸣沙 社科文献

论坛介绍

4c0d301594b664551cd9e578f950223f.jpg


爱德华•卡尔说过,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此语是对历史学公共性最好的诠释。在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春秋大义;西方则认为,具备历史知识是成为高素质公民的前提。由此可见,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也是集体意识、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构件。


具体到“历史非虚构写作”,这是一个复合多义概念:既指图书市场中的历史类非虚构作品,又指学理意义上创作此类作品的过程和方法;既是历史学与新闻、文学等领域交叉借鉴的产物,也是史学内在发展逻辑的自然延伸;既顺应西方史学叙事转向的新潮流,又呼应着“良史莫不工文”(章学诚语)的中国传统史学底色。这样的定义凸显了“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公共性,也显示出其在历史、新闻、文学、出版等领域的“跨界”特性。本场拟邀请历史学界、新闻界、出版界的老师对历史非虚构写作做出多元解读。

2021年7月25日19:00—21:00,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三场,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罗新、作家止庵、前资深媒体人包丽敏以及甲骨文书系创始人董风云,探讨多元视角下关于历史非虚构写作的解读。

  

   

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


   

 作家,学者


包丽敏

前资深媒体人

曾为知名特稿记者


董风云

甲骨文书系创始人

社科文献甲骨文工作室(分社)社长

 
   

徐鹏远

燕京书评编辑


   

7月25 日(周日)

19:00—21:00


   

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

西城区西四南大街26号


扫码报名

bdfdabcaf779a1b4d6228596f096784c.jpg


如人数已满无法报名

欢迎关注@鸣沙-社科文献

收看直播

fb96e8300466594269ac2104b66fa9f1.png




活动成员 0人感兴趣
活动地图

报名请扫码提交信息

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知道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