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王公之泪:带着文明使命,就可以行帝国主义殖民暴行吗?
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王公之泪》提供的这段历史画面是众多出版物中所少见的。无穷无尽形如草芥的小人物,种族主义的血腥野蛮,然后是带着文明使命感的暴力和虚伪,混杂着一些人性的善从中偶尔露头。这就是芒特笔下的英印帝国图景。
来源:甲骨文 发布时间:2021-12-16
【活动】活动预告|黄燎宇×毛明超×高林:弗里德里希·席勒:诗人、哲人、当代人
阅读席勒在今天还有任何意义与价值吗?席勒和歌德所代表的魏玛古典文学,难道不是也与他们所向往的古希腊罗马一样,早已是昨日的世界了吗?还是说,正是最不受物质之累的文字,才是最能够抵御历史冲刷的介质?亦或是那些他曾在文学中探索的问题反复重复,以至于只有超越时间的艺术才能回答超越时间的困惑?或许这就是经典的标志:需常读,常为新。或许这也是席勒的魅力:他不为任何一个时代写作,却成了每一个时代的当代人。
来源:索恩 发布时间:2021-12-16
【活动】直播预告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论坛暨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1)No.10发布会
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以跟踪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揭示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推动产业竞争优势的创新迭代为目标。2021年12月15日上午9:00,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将在北京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1)》,针对当前新形势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做相关报告,并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进行研讨,B站皮书直播间、新浪微博@皮书同步直播,敬请期待!
来源: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1-12-14
【书讯】《读书》新刊 | 张杨:帝国和自由之间的韦伯
二十世纪之交的德国,政治经济力量迅速崛起,与当时的霸权国英国形成强烈的竞争态势,英德进入了 “修昔底德陷阱”。隔了一个多世纪,今天的我们如何看待英德这场世纪之争?看待在自由帝国主义命运中沉思的德国自由派思想家如韦伯?本文铺垫当时德国的历史情境,更加关注韦伯身上具有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相互交错的复杂性和阶段性特点;同时,作者还注意到,当时德国和美国同步崛起却命运分流,以美国为镜像,恰可以更加清晰地再现这段纷繁的历史及自由主义、帝国主义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张力。
来源:索恩,读书杂志 发布时间:2021-12-14
【书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陆军和海军如何获取德军情报?
20世纪伊始,英国颇为激进地大幅调整了其外交政策,尽管对这一调整具体何时开始以及为什么要调整还存在不少争议。在此前的20年中,英国政治家们还将法国和俄国视为英国最危险的全球竞争对手,并将德国看作遏制法国和俄国威胁的一大合作伙伴,而后英国却把德国确定为危险之源,进而先后转向寻求法国和俄国的帮助来应对德国的威胁。
来源:澎湃私家历史 发布时间:2021-12-13
【书讯】『方寸』新书速递 | 把不要的东西放在二手商店,它们会去哪儿?
当你把不要的东西放在二手商店,它们会去哪儿?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留下的东西会经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持续不断地买买买?如何构建一个没有冗余的未来?前彭博社驻上海记者,因《废物星球》而广受赞誉的作家亚当·明特横跨五洲四洋,对全球知名回收公司与旧货市场进行了田野考察式的跟踪采访,探寻二手商品的前世今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二手世界的宏观图景。
来源: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2021-12-13
【书讯】《语言能力与社会排斥——基于长三角、珠三角外来工的调查》
本书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资料,将“语言能力”作为分析外来工社会排斥的解释变量,揭示了语言在外来工市场排斥、社会排斥和心理排斥等方面的影响机制,为读者呈现了外来工城市融入与社会排斥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语言生活画面。
来源: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2021-12-13
【书讯】新书 | 《伟大的转型:一位社会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无论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还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以社会学视角观察社会转型中产生的各种非经济问题,涉及的议题大多数是特定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既是一位社会学者通过对社会转型的观察与思考为公众释疑解惑,也是对我国社会转型时代的一种记载。
来源: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2021-12-10

欢迎添加
先晓君微信

欢迎关注
先晓公众号